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人一课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昆阳镇第一小学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5-96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两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课前谈话与测试发现:班中有65%以上的学生已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感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数学的价值。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归纳、概括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对数学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评价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流程设计】
一、
看,今天谁来到了我们班?(课件出示:蓝猫)它想带小朋友们到蓝猫专卖店边逛边学习,它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它遇到困难时帮它一把,愿意吗?
(课件演示“蓝猫逛店”的动画故事:蓝猫先来到了学具柜台前,柜子里有很多它喜欢的学具,可是它只想买其中的两样。这时它没了主意。)
过渡:小朋友们,你认为蓝猫会买哪两样不同的学具呢?为什么?要付多少钱?算式该怎么列?
二、
(一)
1.
2.
3.
(1)组内选一人汇报每组的各种计算方法。估计有下列方法:
①把学具的价格都转化成以角为单位,则小数加法转化为已学的整数加法计算。
②把学具价格按生活中常规的“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的方法计算。
③把小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
④用小数直接口算。
⑤用竖式计算。
(2)计算方法不一样的小组作补充。
【备选】学生若已说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在追问中直接解决如何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若没有说出,则进入下一环节。
4.
(1)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估计有以下几种情况:
8角
(2)学生点评各种情况,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并与书中的讲解相比较。
(3)想一想:小数加法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
②
③
(4)用竖式计算:你最不喜欢的两样学具合起来是多少钱?同桌帮助检查。
(二)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课件演示:蓝猫摸遍了所有的口袋,仅有2.8元钱。)请你列式并用竖式计算你为蓝猫选买的两样不同的学具,钱够不够?
2、
3、
4、
5、
重点讨论: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情况。
(三)归纳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1、请你选出自己喜欢的4件学具,买其中的两样,会有哪些买法?怎么想才会不漏掉一种买法?每一种选买法需付多少钱?每种选买的两样学具相差多少钱?
2、同桌互查。
3、想一想:你认为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
4、看书,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交流?
三、
比一比,看一看自己学得怎样!
1、
2、
1.9
+3.1
5.0
3、课件演示:爱学习的蓝猫来到了书柜前,它想请小朋友们帮它算算:(每小题0.2分)
《动脑筋》:3.40元
(1)《动脑筋》比《童话故事书》便宜多少元?
(2)各买一本书,10元钱够不够,为什么?
4、蓝猫在《动脑筋》书看到这样两题就思索了起来,小朋友们也尽自己所能,选择一题或两题做一做,考考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怎样?(每小题1.5分)
(1)天津、上海、北京这3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是14.6平方米、16.7平方米、17.6平方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会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2)用5、6、7和小数点“.”写出所有的小数,算出每两个小数的和与差,看谁能把它做完整?
四、
(一)
(二)
当一当,周末,请你来当家,算算家里这两天的消费情况,下 周一向老师和同学作汇报。
【板书设计】小数的加减法
8角
【作业设计】
1.口算
4.5+1.2=
5+3.5=
2. 用竖式计算。
59.8+15.9=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张海雁
周老师在本节课中创设了学生感到可爱又熟悉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帮蓝猫解决困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享受帮助别人的自豪与快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会数学是生活的抽象体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平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有购物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作依托,尝试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探究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及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良好习惯。本节课主要体现:
1.以生活经验为依托解决问题,自然体会数学问题生活化。
学生在解决“帮蓝猫选买学具”这一问题时,他们不仅从“便宜、实用”这一物美价廉的角度来思考,从“节约用钱”这一好品德来考虑问题,从“袋中的钱够不够”这一生活中常用的估计来解决该买什么,而且还从人的心理——喜不喜欢逛商店而合理思索这一问题。学生利用生活中学会的买东西怎样算钱的方法,如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或都化成角相加等来计算小数加法,这样学生易懂又易掌握。只要教师善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资源,学生就会挖掘生活中自然累积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让学生在无意间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关系,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解决问题,形成了知识块。
学生从整数加减法联想到了小数加减法,利用迁移解决了小数加法计算。但没有联想到把“小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整数加减法学过已有一段时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是刚学不久。可见,只要学生脑中熟悉的,心中有底的知识,就会学以致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铺垫,将已学知识由知识链形成知识块,就有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