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发展新制生产力,推进产业发展升级
(2024-06-07 15:21:52)中国电信依托自身云网融合优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城域网;国投通过“控股直投+基金投资”,投资参股了粤芯半导体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安徽探索国资引领的投资模式,推动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北京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节能环保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批国资央企在产业上深度布局,成效初显。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央企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产业引领支撑作用。
一方面,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按国务院国资委要求,这一比重到2025年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另一方面,央企在传统产业布局较多,要利用新技术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效率。目前这方面已有不少标志性成果,央企建设了100多个智能工厂,还启动了“人工智能+”行动,比如煤矿井下可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操作。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许多传统行业正变得“更智慧”“更聪明”。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要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有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清醒认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说。
目前,许多央企正集聚优势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在结合实际找准产业切入点的基础上,要坚持有进有退、调整结构,通过盘活低效无效资产、闲置土地等方式,腾挪出资源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鼓励央企用好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协同发展,并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方面,央企带动作用明显。2023年,央企采购量达13万亿元,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200万户。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了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两端”发力的央企,也有望带动上下游一批企业升级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