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质效显著改善
(2023-12-25 11:09:15)国有企业改革,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企改革措施渐次落地,改革成效逐渐显现。
从稳步提升的经营规模和显著改善的经营质效便可窥见。以沪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例,从经营规模来看,2022年,沪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9.98万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2%和5.37%,分别占沪市全市场的78%和82%,市场“压舱石”作用尽显。
从经营质效来看,不论是盈利表现,还是资产收益情况,抑或是公司杠杆水平,以沪市为代表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都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经营规模和质效上的变化,描绘出国企三年改革纵向发展的“工笔画”,而相关公司不断夯实行业龙头地位、加速成就国之重器则刻画出了企业横向发展的“大写意”。
在走访中,华能国际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黄历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坚决扛起能源安全保供责任,始终把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作为最根本的职责使命,做好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具体来看,公司密切跟踪煤炭市场变化,科学制定采购策略,确保发电用煤稳定供应,着力控制燃料成本,积极研判电力市场形势,合理安排火电机组运行方式和检修工作,确保火电机组运行可靠,积极发挥火电顶峰保供和系统调节的作用。
与此同时,部分国资国企还不断加速扬帆出海,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国家名片”。以中国中车为例,公司一路走来,改革步履不停、铿锵有力,公司按照相关战略部署和有关工作要求,做好“必答题”的同时,围绕公司三项制度改革,也顺利完成了“加试题”。
中国中车董事长孙永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推动央企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不断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基础上,中国中车提出“优平简去活”的顶层设计思路。其中,“优”即结构要优、资产要优、体制要优、机制要优;“平”为扁平化管理;“简”指精简管理层级和管理链条;“去”指去掉“两非两资”“两高一剩”等;“活”就是体制机制要活。
伴随着公司改革不断深化,中国中车实现了质量上的跃升。孙永才告诉记者:“一是公司的治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公司机制更加灵活,特别是在员工参与战略配售、岗位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方面;三是公司的创新潜力增强;四是公司在专业化、规模化上更加突出;五是在加快建设‘双赛道双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增多。”
不论是“高铁是一张亮丽的名片”,还是“雅万高铁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这背后中国中车贡献了一份力量。“而如何将中国中车在资本市场上的名片打造好是值得探讨的。”在采访的最后,孙永才留下了这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