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改革三件事:体制、制度、机制
(2022-03-24 09:26:21)《国资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20
年是本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时刻,您认为,国企改革最关键的是什么?
宋志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新一轮国企改革不同以往之处在于,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将顶层设计与试点先行相结合。
中国建材承担了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央企兼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落实董事会职权、员工持股五项试点任务,4家子企业入选“双百行动”,2
家入选发改委混改试点。我们在试点中总结提炼了经验做法和可供借鉴参考的案例。
现在,我们重新梳理和思考国企改革,就会发现,国企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解决国企的效率问题。怎么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跟市场接轨,实现国有资本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是改革的出发点和难点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大量探索,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就是做好国企改革的三件事:体制、制度、机制。
体制就是处理好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国资委管资本,国家出资企业管股权,被投资企业开展市场化运营,建立起三层国资监管体制。
制度就是国企运作的方式,是所有者、经营者、决策者、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机制就是企业效益和经营者、劳动者利益之间的关系。现在在体制、制度上都有比较清晰的办法,要在机制上进一步发力,推开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门,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图片体制改革:管资本要管住更要管好
《国资报告》:体制层面上,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转变职能,您觉得应该把握好什么?
宋志平:国有资本和市场经济怎么接轨,这是个世界性难题。很多西方国家采取“私有化”的方式,效果不一定好。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不能把国企私有化,还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国有经济怎么和市场对接呢?这是个体制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这是非常重大的改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前不久国务院和国资委分别出台的《方案》和《授权清单》非常好,是国资国企改革指导思想上最深刻的变革。
首先要做到出资人到位。过去国有企业经历过“九龙治水”,很多部委都在管、也都不管,直到成立了国资委,作为国有出资人代表机构,对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围绕着怎么管的问题,当时采取的是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方式,既当“婆婆”,又当“老板”。现在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国资委回归到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的职责上来,管好资本,管人、管事更多地交给董事会。
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是管好国有资本的布局和结构调整,使得国有资本能够解决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等,把国有资本更多投入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这是国有资本非常重要的功能。
第二是要把握管住和管好的平衡。“以管资本为主”不能简单理解成“以监督为主”。监督管理常被简称为“监管”,给人的直接感觉是“要监控、要管住”。
我认为监督管理应该有监督和管理两个含义。监督的同时更要注重管理,而管理又不是一味地要管住、管死,而是要管好。管好就要立足于把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发展壮大。我们希望,“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含有“发展壮大国有资本”这样一个更重要的含义和目标。
做企业始终面临着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的两难。如果过于强调发展,可能会出大风险。如果过于强调风险,公司可能就止步不前,所以既要立足于发展又要防范风险。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代表,最关心的应是促进企业发展,保障国有经济壮大。
在董事会里我常讲,赞成一个错误的决定和否决一个正确的决定,同样负有责任。而否决一个正确的决定可能责任更大,因为企业将错失发展的机会。
图片制度改革: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国资报告》:制度层面上,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这该如何理解呢?
宋志平:1994
年搞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时,就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六字方针。这些年来,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尤其是国资委主导建设的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对央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防范了风险,做得非常好。
党的十八大以后,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进一步对党组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清晰界定,保证企业中各层级的权责明确。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做到两个“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以贯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时也要继续完善公司治理,两件事之间要掌握好平衡,不能偏废。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应该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把董事会的权力真正落实到位,比如战略决策、选人用人、运营管理等等。最近国资委印发的《授权清单》,加大对企业授权放权的力度,在这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有助于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