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农诗刊》第281号作品: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2019-01-22 20:25:55)
标签:

散文随笔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三农诗刊》第281号作品: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鹏   





       在闻名遐迩的歌舞之乡,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唐布拉大草原上,音乐就像奶茶,就像手抓肉,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一提起蒙古族音乐,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马头琴。的确,凡是有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就能听到马头琴优美的旋律;然而在新疆,一说起托布秀尔琴,天山南北的蒙古族人都分外自豪。因为托布秀尔琴是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人独创的乐器,是神奇地域造就的独特文化。蒙古人双手弹拨着托布秀尔琴,唱着天山一样深沉浑厚的传奇故事。
       卫拉特蒙古族,是新疆具有悠久历史的13个世居民族之一,他们保留和传承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托布秀尔琴就是历史悠久、原生态特点浓厚的蒙古族民间乐器。托布秀尔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烟云,与蒙古族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
       托布秀尔琴在历史演变中与蒙古族牧民共生活同欢乐,是用独特形式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乐器,它体现和传承着蒙古族的文化传统,是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文学、说唱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托布秀尔琴造型美观,制作简便,音色优美浑厚,节奏感强,便于携带。特别适合于游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爱,在新疆蒙古族中流传十分广泛。在民间喜庆的集会上弹奏“沙布尔登”以外,托布秀尔也可以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还可用来为民歌和《江格尔》等说唱长诗伴奏。
       制作托布秀尔时,首先画好图样,然后挖槽,在托布秀尔的面板中部掏一个圆形共鸣孔或三个品字形共鸣小孔。杆身和琴身可以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的图案。接着是做两个琴轸,它们将分置杆首的两侧。最后一个程序是给琴上琴弦。琴弦,有的用丝线,也有的用钢丝弦,但古老的方法是山羊细肠。
       过去,山上牧人蒙古包里挂着的托布秀尔琴的琴弦都是由山羊细肠制成的。做琴者如果是春夏之际做好了琴,就必须等到秋后,在满山膘肥体壮的小山羊中挑选最健硕的宰杀,挑拣出细肠,风干后制成琴弦。这样做出的琴弦才能奏出优美浑厚的音乐。
       关于托布秀尔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放羊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小伙子,聪明好学,喜欢唱歌。一天,他把羊赶上山后,坐在一棵大树边休息,忽然听到树上传来呜呜的鸣声。他仔细观察,发现是树洞口挂着的几缕马尾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他既惊奇又兴奋,砍来树木掏空作为音箱,挂上马尾弦做成了一把自己喜爱的乐器,取名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琴的问世,对于新疆蒙古族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的生活此后无一不和托布秀尔琴有关。传唱《江格尔》,长调、民歌、祝赞词,部落或家庭的聚会上,托布秀尔琴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琴声响起之处,都是欢歌热舞的海洋。
       托布秀尔琴就这样成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音。
       托布秀尔的词意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托布秀尔是蒙古语卫拉特方言的音译,意思是“敲的东西”。古时候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词汇量小,在这种乐器最初出现时,词意上可能包含了弹、拨等许多演奏技法。尽管后来词汇量丰富了,有了更确切的词,但这个叫法早已在民间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还有人说,托布秀尔的名称来自制作琴身的特殊木料。这种木料取自高山顶上的一种松树,由于迎风向阳,树干的某一段生长着特殊纹理,剖开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这种木料被称为“托不舒拉”,用它制作而成的琴就叫托布秀尔。
       另外一种说法是,托布秀尔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因这种琴极像蒙古袍上的纽扣,琴箱为圆形,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而西勒布上的两道缝线像琴耳(琴弦轴),该琴由此得名。
       新疆尼勒克县科蒙乡流传着这样一首谚语歌《托布秀尔的话》:

                                                            松木做琴身,
                                                            柳木做琴面,
                                                            红柳做弦轴,
                                                            亚西勒做弦马,
                                                            还要山羊肠做成弦,
                                                            如果不用这些,
                                                            我就不会唱歌说话。

       13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经新疆去往北京的途中,就在蒙古草原见过托布秀尔并留下了记载。清代官修地方志《西域图志》中,对托布秀尔的形状有详细记录:

       圆布舒尔,即二弦也,以木为槽形方,底有孔。面长六寸八分二厘六毫,阔五寸三分九厘三毫。边长七寸八分八厘五毫,阔六寸四分八厘。以木为柄,白山口至槽边内际,长一尺七寸二分八厘,上阔九分一厘,下阔一寸零七厘八毫。曲首长于槽面,阔等。后开槽以设弦轴槽长二寸零四厘、阔三分。轴长四寸零四厘,弦白山口至覆手内际,长二尺三寸零四厘,通体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施弦二,以单肠为之。系于左右两小轴,以手冒拨指弹之取声。

       我曾在尼勒克县科蒙乡听过蒙古族民间艺人弹奏托布秀尔琴,老汉年近六十,他专注地弹拨时,琴声雄浑悦耳,节奏鲜明,像是骏马的马蹄在草原上疾驰;一会儿,乐曲轻慢舒缓,像是牧人信马由缰四处观望。
       新疆作家赵剑尘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托布秀尔琴不仅在蒙古族牧人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就连草原上的生灵也对托布秀尔琴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每年春天,孕育了一个冬天的骆驼妈妈费尽力气才产下了小骆驼,因为生产期间骆驼妈妈精力消耗太多,所以它有时也心情不好,有些抑郁,奶水因此受到影响,不是很充足,小骆驼吃不到奶,饿得不行就到别的母骆驼那吃奶去了。结果等它再回到妈妈的身边,因为它身上有了其他骆驼的气味,骆驼妈妈就再也不肯要它了。这时牧人看不下去了,专门请来民间艺人奥·桑加拉,把骆驼母子俩牵到一边,开始对母骆驼进行劝告。
       奥·桑加拉弹起托布秀尔琴,唱起《劝驼歌》,琴声先是低沉委婉,带着深沉的劝慰:“没有奶的鸟带上小鸟才肯飞走呢,有奶的你为啥要抛弃你的亲生骨肉?”奥·桑加拉的琴声跌宕起伏,长调更是激烈地责备:“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如果我也把你抛到荒郊野外,让你也没有主人,这样才是你想要的结果?”一个多小时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动了骆驼妈妈,它流下了羞愧的泪水,小骆驼也终于回到了妈妈的身边,陪同一旁的牧人见此情景,也潸然泪下。

       在新疆草原上,托布秀尔琴弹奏的永远是牧人无法言表的心声。
       与巴洛克音乐风格相似的是,托布秀尔音乐有着极强的即兴色彩,每一次的弹奏都与既往不同。在民间,托布秀尔有着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曲子,后因战乱大多失传。
       现在,生活在牧区的老人里会弹奏这种乐器的人已经不多了。最后一个“托布秀尔伴霍克曼”的老艺人切吾克说,她希望能将托布秀尔技艺传下去。如今,却没有一个传承人悟得精髓。
       老人每天都会仔细地将托布秀尔琴身与霍克曼擦拭,那是她生活的乐趣。老人说,没有了托布秀尔,她就像离开草原的羊羔,会茫然不知所措。
       在北京,在深夜,我耳边回荡起一首在新疆流传很广的民歌:

                                                           弹起你的托布秀尔吧,
                                                           让我们欣赏一番,
                                                           戴上你的托尔侧克帽子吧,
                                                           让我们仔细看一看,
                                                           ……

       如果你没听过托布秀尔的琴声,那你就缺少了对蒙古族音乐另一面的了解;如果不赶紧拯救濒临失传的托布秀尔演奏技艺,那我们的后世子孙将来只能到博物馆里去看托布秀尔琴,在流失的岁月里感叹遗憾了。




            选自鹏鸣散文集大美唐布拉


          选自中国作家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4/2014-03-17/196248.html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作家出版社2014.03版。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作 者鹏 



    鹏 鸣(英文名:彼特 peter 1956年生,祖籍:陕西白水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鹏鸣的故乡——美丽旖旎的焦河湖(就出在对面的情人岛上)




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
鹏鸣微信号,关注有福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