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诗刊》第141、143号作品:致情人365首(96-100)、滔唱

标签:
现代诗 |
《三农诗刊》第141号作品
致情人365首(96-100)
http://s9/mw690/003fpzqBzy7j80kbUhy88&690
作家社版
http://s15/mw690/003fpzqBzy7iihH2fuu9e&690
中国文联社版
http://s4/mw690/003fpzqBzy7c88Kz36r63&690
美国英文版
http://s15/mw690/003fpzqBzy7algAsEAm0e&690
-
巴金曾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不是玩弄什么花样,靠什么外加的技巧来吸引人。”无技巧并不是不要技巧,而是将人为的技巧痕迹消除掉。反映在诗歌中,它是以新鲜活泼的口语和生活原色的画面道出人生况味。运用口语,使诗歌走向民间。我主张的口语化诗歌绝对没有当下流行的口语诗歌中“反文化”“反传统”“反崇高”等特点,这也就将其诗歌和新生代诗人的诗歌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这保持了诗歌中一向坚持的纯粹,体现了古典惟美情结和现实生活完美的统一。
今天
02:13 回复(0) -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中说:“每一个心灵优美而思想丰富的人,他一有任何可能就争取把思想传达于别人,以便由此而减轻他在尘世中必然感到的寂寞时,也经常只用最自然和最不兜圈子的最简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诗歌叙事的口语化中必须要努力追求这种境界,使诗歌贴近大众语言的原始节律,表现出诗歌的一种音乐性取向。所谓诗歌的音乐性取向,是指诗歌语言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因为在上古,诗歌音乐与舞蹈是结为一体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开。”《淮南子·道应训》中说:“今夫举大力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它们都说明了诗、歌、舞是共生的。它“通过巧妙的、经常更换的、层出不穷的结合;通过多样化、混合、提高、降低、跳跃、停顿、加速、强弱、简单和复杂的进行、缓和、抑制以及数以千计的其他手段。”于是有了不同于自然声音的乐音。诗歌语言虽不能等同于歌唱,但人们在朗诵时,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声音系列,要使它和谐、优美、动听、作用于人的感官,就必须有一个应和人们感情需要,且合乎自然法则的内在结构的节奏规律。
今天
02:18 回复(0) -
诗歌的语言是“经过磁化并带有电荷的语言,既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散文。思想和语言的高度统一,大量心理活动现象与富有吸引力的音节交替的高度统一,都要通过这种语言加以实现。”诗歌语言音乐性之不可忽视,实在是因为它是一种艺术。正如桑塔亚纳所说,诗人是锻造文字的金匠。当诗人自己被文字的声音对于感官产生的效果所感染时?他的读者也会受到感染。我们甚至可以想像出这样一种诗歌艺术,它就是一向精心选择的元音和辅音的抽象结合,而这些声音就像一幅东方挂毯的色彩一样变幻绮丽又引人入胜。正如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说:“所谓艺术创造的技术,就是一种为原型创造一种形式的能力,……就是传达艺术目的(艺术家对人类情感的洞见)而达到一定的效果的技能。”
《三农诗刊》第143号作品
滔唱
文/汶天
阳光不再阳光
黄沙飞扬
落汤鸡
遥想
风逢风
雄鹰翅展任翱翔
浪波逐波浪
晃动
对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