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新理解提出亚健康的背景

(2012-01-25 03:13:27)

腾讯评论的专栏“用常识解毒新闻”“亚健康:忽悠国人十六年”本来是一位“知名教授”写,但是其中错误百出。现对这篇文章逐落简评,重新理解提出亚健康的背景,以便理情一些事实。原文来自腾讯评论的用常识解毒新闻:http://view.news.qq.com/zt2012/sub_healthy/index.htm 腾讯评论的“用常识解毒新闻”原文用浅色,对解毒的批判采用重色:

[原文]:

前苏联学者曾提出模糊的“第三状态”概念

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提出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存在一种“第三状态”。他认为,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一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间状态。

“第三状态”同时也被称为 “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潜病期”、“前病态”等。

这一概念实际上十分模糊,在主流学界反响甚少。

 

[对解毒的再解毒]:首先,作者的引用是错误的,搜索Pubmed,就会发现早在1962年,加拿大的医学会正式期刊就在学会的正式评论中使用了sub-health一词,强调需要重视偏离理想的健康状态的sub-health状态。假如只有发表在英文的是文献的话?至少可以提前至1962年。当然,更早的中国的古典文献也会提到类似的概念,比如“治未病”的概念,当时是否科学地描述,我想每个好的医者都理解什么是“治未病”,“未病”的何种阶段是“亚健康”肯定是没有定义的,因为古代没有这个词汇。我认为,一个概念好不好,不在于提出时间的早晚,更不在于提出的是中国或者外国,或者中医或者西医,,不必妄自菲薄。

 

第二,作者所谓的在“主流学界反响甚少”,不知从何谈起,没有论据,或自己独创的论据。但是,我相信,在绝大多数医者的心中(如果不是所有的医者),都会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想到在疾病早期如何让病人采取措施,什么样的时间点采取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许多作为从事疾病治疗、预防、研究的学者,穷其一生,都努力揭开疾病前期的这些谜底。当然,好的医者不会给具体病人的诊断是“亚健康”,而会和病人交流那些医学指证已经出现,要多加注意,甚至那些问题需要药物治疗。只有庸医不思考这个概念。

 

[原文]: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存在一种“第三状态”。这一模糊概念刺激了青岛医学院一位中医教授叫王育学的灵感,他于90年代中期创造了“亚健康”一词(据说当时他只是一家健康杂志的编辑);1996年1月,对伪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健康报》开辟了“亚健康学术探讨”专栏;同年5月12日,中国药学会在北京召开“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确定 “亚健康状态”的名称;1998年“第2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给亚健康状态取了个英文名“sub-healthy states”,这是一个专供中国中医意淫的英文名儿,因为以此为关键词在外文数据库中搜索不到一篇文章。从此,“亚健康”一词就像“治未病”一样,以其无比的模糊性无比体贴地迎合了广大中医乐于忽悠的心理。

 

第三,可能作者动的英文不多只认识sub-healthy.中国人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由来已久,意思是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这个观念是正确的,也贯穿中西方医学文化思想。我们应该为中国人提过这个概念而自豪,而不是妄自菲薄。假如原作者需要从英文找到证据的话,可以查询:preventive treatment/therapy, preventive medicine, preventive care,preclinical conditions等等。就像英文的“feet”翻译到中文,可以是“脚”“足”“双脚”“多只脚”。

 

另外,对用文革式的语言,如“伪科学”“意淫”“无比的模糊性无比体贴”“乐于忽悠”等等就不回应了,因为这不再科学思考范围。这些词汇,主观上用在一些不被你相信的人,甚至像原作者这样的学者教授身上同样使用,只是主观判断。在原文中,去掉“中医”这个词汇,对原文的说理没有的影响,这本来是作者不了解的情况下,牵强附会的连接。

 

[原文]简单的文献检索可以说明问题,中文期刊网上关于亚健康的论文有1500篇左右,期刊档次都非常低,基本是《中国社区医师》《中国疗养医学》《中国健康月刊》《**中医药大学学报》等上不了学术台面的杂志,90%以上是中医写的。在著名的PubMed上用sub-health 检索,不到10篇文章,并且其谈论的都是亚健康研究机构,没有一篇谈论亚健康本身。显然,“亚健康”这个非名老中医一时灵感而创造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对其进行的“研究”完全是中医自己的瞎折腾.

 

第四,从某种角度说,亚健康是一个健康教育的概念,告诉人们是否有高于正常的可能发展为一些潜在的疾病。这不能不回到80-90年代,有一些调查显示,包括象国家部委机关,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单位,许多中年人,甚至老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血压和血糖,有的甚至没有测量过,甚至到疾病发展到晚期。亚健康、防治慢性病等概念的提出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健康教育和促进。我们回忆起几十年前,人们提到慢性病,很多人的直接联想是慢性传染性疾病。当时强调“亚健康”就是强调这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对健康教育推动作用巨大。从过去人们不去测血压血脂血糖,到今天的重视血压血脂血糖,不能不说,当时强调的易于宣传的“亚健康”,给人印象深刻,在这个健康促进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作者罗列了一些杂志,依据目前评价文献的指标,看一看国内外健康教育的杂志影响大么?一般来说,健康教育的杂志期刊,多去引用其它文献的原始发现,被再次引用的机会少,当然是一些底端的杂志了。国内外都是如此。中国人的亚健康就翻译成sub-health么?说明作者根本就不了解这个概念,外文中有一系列的词汇,而不是sub-health,比如undiagnosed/pre-existing ... unmeasured..  .....disorders,英文和中文本来就不是完全对应的。玩什么文字游戏?或许不懂英文也难怪. 估计老外没学几年汉语,不会创造“亚健康”这个词。

 

现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亚健康就是一种不健康状态”,要及时采取措施甚至药物治疗。无疑,人们今天对亚健康和慢性病的理解有提高了一大步。应该说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让人们从意识到不健康,到尽可能的准确诊断,采取更有正对性的措施。

[原文]
中医创造出“亚健康”这个概念后如获至宝,拍脑袋自拟标准,煞有介事的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结论是,中国人群健康者15%,疾病者15%,亚健康者70%。现代中医已经无耻到连“未病”都要治一番宰一刀,不要说“亚健康”了,这大概是中医热衷于亚健康的唯一本质原因。

 

第六,一般的调查问卷的质量,关键看里面的问题,如何分析,原作者只知皮毛,就看到15%、15%和70%了,就如此评论,不免偏颇。屠老(屠呦呦)利用西医技术在中药发现青蒿素。同理,这是运用问卷了解现状的方法。任何中医的研究研究或者西医的研究都是应该鼓励的,这就是科学的态度,没有科学的态度就不是科学人。作者象一些领导,习惯性地用的“啊”“啊”一样,作者把“啊”“啊”换成了“中医”,这里把中医换成“啊”“啊”不减分。作者主观的东西太多。有许多“未病”和“亚健康”就是要治疗,比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这种治疗或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甚至手术治疗。作者主观意识太强和中医无关。

 

[原文]关于亚健康,迄今也没有“诊断标准”,只有众说纷纭的各种归纳,这些经验的归纳是否也有一些合理之处呢?我们知道,中医除了装神弄鬼的“辨证”外,对于严格的疾病诊断完全依赖于西医,他们对亚健康的诊断学症状学的归纳充分体现了缺乏科学训练的江湖医生本质。比如,有人归纳了亚健康的十种“典型”症状:心病不安,惊悸少眠;汗出津津,经常感冒;舌赤苔垢,口苦便燥;面色有滞,目围灰暗;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指甲成像,变化异常;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口吐粘物,呃逆胀满;体温异常,倦怠无力;视力模糊,头胀头疼等。所谓亚健康应该是尚未到疾病的程度,而这十组症状每一组都强烈提示有病而不是未病,每一组都可以提出几个需要鉴别的疾病来,比如第一组“心病不安,惊悸少眠”,至少要考虑心脏病、甲亢和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体温异常,倦怠无力”则提出一百种疾病来鉴别也不必奇怪。把这十组症状列为亚健康的“典型症状”是没有丝毫临床思维训练的无脑人拍脑袋的产物。

 

首先,先剔出作者的主观词汇再阅读,包括“装神弄鬼”“我们知道,中医除了装神弄鬼的辨证外,对于严格的疾病诊断完全依赖于西医,他们对亚健康的诊断学症状学的归纳充分体现了缺乏科学训练的江湖医生本质”等。

 

中医的字句和汉语的深奥一样,假如大家说"没头脑",作者不会理解成没有脑袋的怪物吧?大家说心神不安,作者一定会说,"心神"根本不存在.

 

因为亚健康不是中医独享,很多时候大家说血压、血脂、血糖不正常、肥胖等等也成为也是亚健康。

另外,我相信作者根本没学过医学,或者一知半解。似乎作者对中文不屑一顾,如果原作者觉得外国的就是论据,要找到英文论据的话,让他解释一下什么叫“metabolic disorders”,metabolic disorders 有没有标准?请原作者归纳总结一下。英文词汇里也有不明确的。很多时候,医学上的问题就是清楚的模糊,模糊的清楚。原作者基本的病和症不分,竟然为腾讯写评论?

 

其次,我相信,许多人几十年医学训练的医者不会这样说“是没有丝毫临床思维训练的无脑人拍脑袋的产物”。这些即使不是疾病的表现,也是疾病的早期表现,至少是疾病的risk factors。我由此断定原作者没有学过医学。有人说没学中医批评中医,就像打曲棍球的到篮球场一样,可以横扫一切,还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原文]

亚健康的诊断是基于有症状而无阳性检查结果而做出的,这种判断容易导致诸多误解。一是有症状,在医师经验不足或检查水平低下时,容易误诊。比如“视力模糊,头胀头疼”当然可能仅仅是休息不好,但是,也完全可能是青光眼,甚至可能是颅内肿瘤。头脑简单只知道亚健康的中医,或者没有相应设备检查,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误诊。其次,诸多严重疾病的早期并没有症状,连亚健康也称不上,但严重性非同小可,比如肝癌早期,可以通过高危人群的健康体检或筛查来发现,要是不幸碰到中医给戴个亚健康的帽子肯定就废了。

当你有症状而被中医诊断为亚健康,有两种可能:你其实是功能性疾病,被过度治疗;你有超出中医诊断能力的严重疾病,被延误治疗。当你无症状而被中医判断为健康或亚健康,也有两种可能:他们要为你 “治未病”;你可能有隐匿很深的远远超出中医诊断能力的疾病。关注亚健康,除了使你更加容易被忽悠外,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对解毒的再解毒]:

首先,把把中医换成“庸医一样的胡说八道的学者瞎评论”,文章不减分。文章评述和中医无关。如我前述,不重视这些早期症状,贻害无穷。作者好像很了解肝癌的筛查,像这样的大师说得话,中国就没有晚期肝癌了。如何确定高危人群,划定的高危人群之外,就不会有肝癌了么?除非他划定100%都是高危人群,才保证不会漏诊,我估计财政部不同意,每个人也不愿意去做肝穿刺来检查。其实,高危人群的确定,就要考虑一些病史,症状等等,才能低成本、高效、减少伤害。作者估计不太了解。不知道原作者是不是“学医出身”,否则和巫医写评论没有区别。

其次,如果原作者学过医学的话,就应该知道。任何一种检查结果和症状是要辩证思考的。任何一种检测手段,诊断的敏感性高的话,特异性就会低一些,诊断的敏感性低的话,特异性就会高一些。当然,作者显然不懂这些“辩证”。

 

暂时总结如下:整篇文章,原作者论述了一个“一个不想当将军的木匠不是个好厨子”的问题,将一些问题牵强附会地捏和在一起。仔细阅读原文,就会发现作者象一些领导,习惯性地用的“啊”“啊”一样,作者把“啊”换成了“中医”,其实,作者在批评“啊”么?批评中医是一些学者的时尚(实际上是哗众取宠),否则,就不是一个高明的学者。是的,中医有很多要批判的地方,但是真正高明的学者都很谨慎地批判,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地批判,很多时候需要批判地汲取其精华。

不学医学的评论医学和江湖郎中卖药有多少区别? 作为学者,不懂就是不懂,但不能不懂装懂,甚至装专家,就太可怕了。一个根本不是学医的专家严厉地批评医学技术细节,实际上和医学家谈论批评如何炼钢没有区别

 

核心提示:多年前人们认为不得病就是健康,推动亚健康,就是告诉人们这种情况是不健康,应该及时就诊,让医生明确诊断和采取措施,包括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措施。

本人无聊的话,再逐段落解毒原作者的荒谬,如没下回分解,主要因为忙,请见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