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节事件不能用“留守儿童”一笔带过

(2015-06-15 14:40:22)
标签:

杂谈

    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贵州,毕节。4兄妹,最大者14岁,最小者5岁,集体仰药而死。《环球时报》评论所用的标题是:“四小兄妹服农药死亡痛彻中国社会。”

 

“痛彻中国社会”,痛哉斯言。

 

值得注意的是,《环球时报》使用的词,是“死亡”,而不是“自杀”。

 

尽管“自杀”是当地警方得出的权威结论,但这一结论显然又是不全面的——其中年龄最大、14岁的哥哥张启刚确系“自杀”,但另外3个孩子,包括那个才5岁的孩子,也是“自杀”吗?毕竟5岁的孩子,不可能对“死亡”二字有清楚的认知。会不会是比自杀更痛的人间悲剧?

 

当然人们可以猜测,猜测这位哥哥之所以要带着弟妹一起自杀,是要带他们一起脱离人生的悲惨——这与父母自杀通常也带着孩子,并无多少不同。但猜测终究是猜测,需要公布证据来证实。

 

可以给出一部分真相的,是张启刚留下的遗书。遗书中写道:“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这几句话足够煽情,足够让人动容。从这么简短的话里,读得出他死意已诀。但为什么他会有这样一个“梦想”,且已“梦想”好多年?

 

求解这个“为什么”,我们需要看到张启刚遗书的全文。然而当地警方称,因为牵扯到未成年人保护和事件后续调查,原件内容不便透露。

 

斤斤计较遗书的内容,绝非小题大做。“四小兄妹服农药死亡”再次引发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这种关注没什么不对。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四小兄妹服农药死亡”也可能存在着其他因素,如有评论所说的,某些贫困、偏远农村的真实生存现状包括精神的现状,“就像一个隐秘世界,我们对那个真实运行世界的逻辑所知太少”。

 

着眼于“大”,有可能忽略了“小”。简单的逻辑是,尽管四小兄妹确属“留守儿童”,但并不是所有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事,都与“留守儿童”这个宏大主题有密切关系。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可知四小兄弟妹与其说是“留守”,不如说是被父母遗弃;他们赖以成长的家庭,暴力严重,父母相继出走,家庭濒于崩溃;四个孩子相继失学,当地村组织、学校主动介入严重不足;尤其需要搞明白的是,14岁的张启刚把“死亡”作为“梦想”,他接受了怎样的教育,他对死亡的认知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在强调了“你们对我的好”之后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带着三个弟妹一起走向死亡?

 

求解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跳出“留守儿童”的圈子——比如现行法律对于为人父母的责任还不够分明,对失职父母的惩处还不够严厉;比如社区保护儿童机制尚待建立,专门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职能部门尚付之阙如;当地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也可能存在重大空白,没有让孩子们学会热爱生命,甚至没有让孩子们明白“自杀”意味着什么;更高一层意义的思考,是在时代形势的冲击下某些地方乡村社会的瓦解,在那里“社会”失灵了,相互的救助、相互的关心失灵了,传统文化解体了,甚或歪理邪说乘虚而入了……

 

13岁、9岁、8岁、5岁,4个孩子“集体自杀”,其背后完全有可能隐藏着比“自杀”本身更大的悲剧,我们不能放过这个疑点,必须尽可能的还原真相,而不是用“留守儿童”四个字一笔带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