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特约评论员
王攀
近几天,贵州茅台的“金奖争议”再次令白酒行业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不少消费者都注意到,近年来白酒在产品宣传和市场推广中频打“概念牌”,号称是“陈酿”“窖藏”或具有“保健壮阳”功能的酒品在市场中随处可见。业内人士指出,“年份酒”已成了一些白酒厂商的“数字游戏”,怎么标都可以;“勾调酒”冒充“纯粮酿造酒”销售,在现有技术检测手段下无法被识破。花样繁多的概念成为部分不良厂商牟取暴利的工具。
白酒行业的噱头、造假和各种潜规则之所以大行其道,两句话概括:监管不尽职,行业不自爱。没有他律和自律,再加上消费者大多不懂白酒知识,信息不对称,于是不少白酒企业犹如脱缰野马,恣意妄为。
我从来不认为对于白酒的监管是什么难事。正像业内人士所说,在国外,白酒勾兑,有多个年份的,最后标注必须按最低年份,这是明确的行业标准。但在国内,因为没有这样的标准,以至于白酒年份成了企业的“数字游戏”。
制定标准,又非发明创造,不过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监管,都不愿积极主动呢?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懒政、怠政。而懒政、怠政的背后,或许还有利益作祟。毕竟,我们是白酒生产和消费大国,白酒也同样对GDP贡献巨大。一些地方,白酒企业纳税占地方经济半壁江山,当然不忍自断财路;再加上行业标准制定,历来喜欢让企业主导,挥刀自宫,当然更难。
严重滞后的监管和毫无作为的行业,面对白酒市场乱象早该知耻而后勇了,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行动,不能说不是一种怠政和无能的表现。但要看到,这样的状况不会太长。毕竟,这是一个信息沟壑越来越小,互联网去中间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白酒企业忽悠者生存的状态已经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