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特约评论员 翟春阳
近日,杭州市召开2014年度市综合考评动员大会,一年一度的“期终考”正式启动,“考生”包括杭州13个区、县(市)和116家市直单位。
相比往年,今年的考评亮点多多:指标设置与时俱进,更加多样化,如“智慧经济产业增加值”、“信息软件业增加值”等;首次对市直单位试行工作业绩“晒亮点”,绩效目标“晒清单”,把各单位主要职能和年度突出工作成果汇编成册,一目了然;“一票否决”从原来的5项增加到6项;考评过程更公开,对各单位年度绩效目标具体完成情况进行网上公示;社会评价部分扩大了农村居民参与面,企业代表抽样兼顾行业与规模,等等。一言以蔽之,2014年度综合考评,考评目标更加具体,考评导向更加明确。
然而要达成综合考评的目的与意义,关键不仅在于考题的设置、考评方法的设计,更在于考评的过程中能否避免走形式、走过场。以调查员通过入户方式向居民发放“社会评价表”为例,我们相信每位调查员都会不辞辛苦,把每一份评价表发到居民手上,但收回的调查表究竟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居民的真实意见,却值得存疑。笔者亲眼所见,某些居民只是随手打钩,几分钟内就完成了对上百家市直单位的评价——调查员完成了任务,居民则领到了一张作为配合调查的食品券,皆大欢喜。
批评调查员敷衍,指责居民没有责任意识,都很容易。但调查员与居民各有苦衷,调查员不如此就完不成任务,而被调查的居民一方,对于上百家市直单位年度工作的了解实在有限,有心认真评价又何从认真起呢?更不必讳言,一年一度的政府综合考评,不论是考评的启动、考评的过程以及考评的结果,在广大市民中间所引起的关注度还不够高,一些居民甚至表示“无感”。综合考评对于被考评的杭州13个区县和116家市直单位,雨点是大的,但雷声显然不够大。
雷声够大,雨点也够大的,是杭州已经连续6年进行的“公述民评”。日前,“公述民评”活动小结会指出:“政府工作越来越多地被摆在聚光灯下,我们不能回避,必须面对。问政活动‘红红脸,出出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工作,更好地增强公信力。”工作做不好、问题没解决,就要在广大市民面前红脸出汗,这些正是“公述民评”日益深入人心,年年都引起广大市民高度关注、积极参与的原因所在。
“公述民评”的要义,不仅是顾名思义的“公述民评”,更重要是“民问公答”——“民”之问没有框框,“公”之答无法事前准备;“民”之问实实在在,“公”之答无法避实就虚。“民”之问为何会实实在在,总能问到对的地方?因为政府施政是好是坏,感受最真切、最深刻的,是“民”。
尽管“公述民评”不能取代“综合考评”,“综合考评”的操作方式也无法对“公述民评”照搬照抄,但完全可以像“公述民评”一样大张旗鼓,问卷可以更实在,问题可以更尖锐,过程可以更公开,形式可以更有趣,广大居民可以拥有更多的“出题”权。如此,综合考评才能令广大市民从“无感”而走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