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特约评论员 蔡军剑
印象中,杭州官员还是相当开放、开明的。记得一次想采访杭州市某局,我认识该局一位处级干部,就问能否接受采访。他帮我去问负责宣传的同事,答复是须经上级宣传部门的同意。我们嫌麻烦放弃了,本来只是想做一个中性报道,有助于其改善形象的。很偶然地,我跟杭城一位局级干部聊起,没想到他将此事转告给了该局局长,而该局长表示,“《南方周末》要来采访,随时欢迎。”
在我负责的“读者来信”中,也有外地读者不吝赞美杭州的。比如,有国家部委的一位处长就盛赞杭州的车让行人,北京难得一见啊。西安检察官刘晓莹女士也曾发来长信,摘要如下:“杭州最让我惊讶的有三点:它是如何使街道上杜绝了摆摊设点的?自助租用自行车管理是如何防盗的?如何做到在没有交警和摄像头的地方,让车辆自觉地给行人让路的?”我把此信转给几位杭州官员看,其中一位是这么回复的,“作为杭州市民,能够听到外地游客的表扬,当然是高兴的。读者表示惊讶的三点中,有些自己没有直接参与,但却是我和我的同事努力努力能够做到的,比如第二点是间接参与并建立在政府与市民的相互信任之上的。”
请注意他说的第一句话,这位厅官自称是“杭州市民”,站位虽然不高,但这样的自我认知,显然要比“我是官员”的表述更得民心。所谓“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也容易将心比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杭州,我亲见一位80后企业家,说萧山区政府如何主动上门服务。我当时直接打断他:“你是不是专门替政府说好话的托儿啊?”他说:“不是的,我在其他省市也办过企业,这边确实比较规范……”对此我也曾向杭城其他企业家求证,结果大家还真的是众口一词肯定政府。我也接触了多位现职干部,他们为民服务又为民称道。我猜想他们应该蛮有成就感的。我听到一位局级干部讲的“便民故事”,还特别得精彩感人。不过,末了他不忘叮嘱一句:“私下聊天请勿见报。”其实这位老兄过虑了。私下聊天请勿见报,这对职业媒体人来说是必须的。但从此语中也可看出相对开放、开明的杭州官员,对咱们媒体还不是特别了解。
事实上,确有媒体对官员存在偏见成见,总以为官员满口官话;部分官员对媒体也存在刻板印象,总以为媒体不安好心。但明眼人都清楚,官员与媒体如果都这样彼此视对方“畏惧”,“拒绝了解,坚决反对,决心误会”,结果只能是“双输”。官员与媒体倒是应该彼此珍惜,多多交流,这样也才可以相互激发,展现各自精彩。
想象一下,你生活的城市,官员少官话而多妙语,少推脱而敢于担当;报纸敢言善言,对当下与未来都怀有一种善意的期待和建议——这些,都应该是本地读者喜闻乐见,而外地人也会羡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