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2/large/002aGuCCgy6MXbP2SmRe1(图片来自网络)
特约评论员 刘雪松
如果有一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车,在你需要的时候准时出现在你的面前,白送你几十元体验的车费,并且为你开门、免费喝水,你还会选择在马路上左顾右盼的招手即停吗?
是的,他们来了。在杭州,在全国很多城市,这个叫做“专车”的东东,在上半年偃旗息鼓了的打车烧钱大战之后,说来就来了。
很多部门正在研究如何像上半年一样,找到一剑封喉的命门,将他们扼杀在新一轮大战风起云涌之际。但这回,他们好像约好了似的,都是有备而来的。
前一轮大战,败在一个似是而非的煽情故事上。说一位的哥,把原先装上的叫车软件给拆了。起因是有一次在医院门口看到个老人叫不到车,但的哥已经接了一位年轻人的约单。做完年轻人的生意,这位的哥“非常后悔,随后卸载了软件”。网编很煽情、很深邃地跟评——科技改变了生活,但似乎又缺了点什么。
故事讲完,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打车软件,一夜之间成了“缺德软件”,这个烧钱的血拼方式,也宣告寿终正寝。
但今天的快的和滴滴“专车”们,规避了“道德”的风险,你可能想到置它于死地的“死穴”,他们也想到了,并且早就打好了“补丁”。你说它是黑车,它租车、雇员、结账,一加一再加一的分段运营体系,环环合规合法。你找它安全方面的隐患,它早就找到了办法。比如,只要乘客下了单,你就能收到全程保险。所有人都感觉在打擦边球,但它打得都在界内。
一个多月前,“滴滴专车”面市时,有地方交通运管部门就把棒子举起来了——谁要我行我素,就按黑车处理。据说其他一些城市的交管部门,也在联手寻找一棍子将它打趴下来的办法,但从法治的视角,竟然找不到软肋下手。因此,这一轮叫车大战,“专车”们会不会死,怎么个死法,现在还难说。
出租车行业的抢单,是这个营运市场烧不尽的野火。对于市场竞争来说,最终的受益者,必定是消费者。拉架劝和也好,迎头棒喝也罢,如果过度干预竞争,无论听起来理由多么充分,客观上都是增加了百姓的生存负担。
法无禁止即可为。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广泛认知的常识。前一轮大战刚灭,升级版的“专车”又来,这至少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商家充分运用法规的意识在明显增强;二,市场需求客观存在,而现有的出租车市场管理,还有太多僵化的东西,在阻挠着市场的需求。
现有的出租车营运市场模式与现有的管理模式,是多年来已经固化的模式,当然收起钱来省心,管起人车方便。新兴的运营方式,则是对于这个固化模式的弊病一针见血的揭示,也是恰到好处的完善。这种市场方面的存在,并且被追捧,说明旧的营运模式没能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做好更新换代的升级。
对这一轮“专车”之争,与其过度干预甚至群起棒打,不如把功夫花在建立一个健康而有序的竞争环境上,修补漏洞、扶它上路。
(作者系钱江晚报评论员)
欢迎投稿:hbpl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