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特约评论员 刘文嘉
http://s4/large/002aGuCCgy6MpNZxVlhf3图片来自网络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因涉嫌受贿3558余万元日前公开受审。在短短一分半的电视新闻里,人们看到,这位被形容为“说一不二”、“脾气暴躁”的省部级干部,头发斑白、神情凄凉。
文字报道则给出了更多庭审细节。据称,刘铁男在最后陈述时情绪失控、痛哭流涕,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我每每看到起诉书,都在反问我自己,这是我吗?怎么会到今天?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这是哪里呀?我怎么会堕落成这样呢?” 他还同时表示,自己“没有脸面也不应该再为自己辩护”,希望“通过我犯罪事实来教育更多的同志们别走这条路。有的同志要悬崖勒马,有的同志要引以为戒。”
昨日堂上客,今朝阶下囚,当初鲜衣怒马、呼风唤雨的“铁男”,恐怕没想到自己还有如此不堪的一天。前后的对比、命运的转折,不啻一堂鲜活的反腐课,总结梳理了落马者的教训,也提醒了所有的在位者:“用权律己”非同儿戏,当慎思、明辨、谨行。
当然,除了教育反腐的功用,这堂法庭上的反腐课更强调了制度反腐的重要性。刘铁男在庭审中称,为了戴罪立功,他已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了如何反腐的建议材料。“主要内容是结合自己亲身体会,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批权应当大量下放到市场,从源头上解决政府不该管的一些事。”下放审批权的建言由他说出来,充满讽刺意味,但仔细想想,又尤其意味深长,正是一个站在半管制半开放市场的关口、亲自品尝过资源审批权力味道者的切身经验和反思。
例如,上马能源项目一般要由发改委批文,但具体审批则由能源局负责,对于具有能源局局长、发改委副主任双重身份的刘铁男来说,几乎相当于一人说了算。曾有发改委内部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刘铁男治下的能源局对项目审批卡得很紧,“项目单位不做工作他是不会画圈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2月底,即刘铁男已经感觉到反腐“风声很紧”的那三个月里,他一改“压着项目不批”的习惯,突击核准了近50个能源项目。前紧后松的审批节奏,充分展现了项目审批的随意性、审批权力的过度集中。
国务院迄今为止已经分七个批次下放了审批权,且公布了各部委目前的“权力清单”,这不但给市场主体松了绑,也压缩了腐败和寻租的空间。但“边减边增”、“明放暗管”、“隐性审批”的问题一直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改革成果;不经专家论证、民主讨论的一言堂式审批,又给腐败留下了余地。刘铁男的“反腐建言”再次提醒:在审批权上放权、分权就是预防腐败。
其实也就是那句老话——预防腐败,靠自律,更需他律。如果这堂庭审中的反腐课,能够推进这种社会共识,那么刘铁男这个“负面典型”的社会意义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