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九重阳忆石寿 (原)

(2011-02-26 11:04:37)
标签:

杂谈

 

 

        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是历史是先祖们为老年人而设的一年一度的纪念日。我虽说不清它的由来,但我知道老年人对此节日非常看重,每逢秋风吹起、树叶泛黄、夹衫穿身时,老年人就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在翻阅十月份的月份牌时,无意中看到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陡然使我想起20年前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与石寿先生是在金山寺楞伽台度过的。那感人的场景、那愉快的心境,一幕幕地浮现在脑际中,仿佛就是昨天。

         

        石寿先生是我市著名的书画金石家,他的名声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作品漂洋过海、名噪东西亚。特别是指画技艺,在日本多家艺术类刊物刊载。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我酷爱书法篆刻,与石寿先生又同是安徽籍人,我有幸成为石老的门生。

         

        一九八六年重阳节前一天,我去石老家看望他,临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明天是重阳节,又是星期天,想外出散散心,透透新鲜空气,约我同他去金山寺踏秋,到楞伽台品茗,我欣然应邀。

         

        第二天,我如约而至,又邀请了我的老同事、石老的新朋友丁弘同往,三人在公园门口会合后,一同进入公园。这天,天空特别晴朗,公园内菊花初放,丹桂飘香,一株株枫树在阳光照耀下火红闪亮,一盆盆杜鹃在秋风中争妍斗艳,一派秋高气爽的好景色!石老的心情格外好,气色也很好,白衬衫外罩蓝色中山装,一身朴实无华的装束,更显精神老道。

         

        石先生领我们到慈舟法师禅房见慈老,慈老临时不在,遂请小沙弥转告来意。离开方丈室,石老又带我们绕金山转了一圈,他说这就叫踏秋尝景,而后,带我们直蹬楞伽台。楞伽台是金山寺院的著名景点之一。据传,苏东坡寄居金山时,曾在此书写楞伽经。楞伽台依山而建,位于半山南崖间,推窗远眺,蒜山、云台山、南山映入眼帘,“城市山林”的美景尽收眼底。清代镇江籍著名书法家王文治特以此景此情书有对联“窗前沧海凭开眼,台上楞伽可印心”。现在,楞伽台是方丈主持接待贵宾叙事议事的处所。内部摆设典雅古朴,一套套红木桌椅茶几,沿两壁摆放,特显华贵。慈老得知我们要到楞伽台品茗,他趁我们在园内观光时,备好了茶水坐等我们的到来。石老和慈老是知心故友,年龄相仿,老朋友相见格外亲切。慈老唤来小沙弥为我们一一斟茶,他俩天南地北地聊,海阔天空地叙,我和丁先生一边静静地聆听,一边细细地品茗。忽然间,我觉得这茶这味特别清香,一口饮下去,从口香到心,回味无穷。事后,石老告诉我,这茶产于大别山,叫“六安瓜片”,是他请人特制送给慈老品尝的。两老聊了一阵后,慈老因事先离开,我们三人继续品茗。石老是位学识渊博的人,古文化底蕴厚实,对镇江的人文历史和金山寺的古迹文博颇有研究。我趁他兴致还浓时,要他多讲些金山寺的故事。他欣然应允,一口茶一个故事,滔滔不绝,从金山建寺、镇寺四宝、白娘娘斗法海、苏东坡妙高台赏月、火毁大雄宝殿一直讲到慈舟任主持为止,简直是在讲述金山寺史志。我和丁先生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不知不觉已近晌午,小沙弥送来慈老口信,催我们快去素菜馆用餐。

          

        用餐途中,石老又领着我和丁先生去看他给慈老的画像,一幅整张四尺宣慈老画像挂在玉佛堂和僧人们日常念经用善的显赫位置上。像画得形似神似:双目远视,炯炯有神中见智慧;面带微笑,和蔼慈祥里见威严;宽大的袈裟下露出一只灵巧的手,仿佛可以看到佛珠在指间转动,法力在胸膛中激荡。站在画像面前凝神注目,如同慈老就站在我们面前一般。玉佛堂外间,还挂着车竹隐。梁荷轩等镇江老一辈著名画家的几幅山水、花鸟画。石老介绍说,这些画都是慈老邀请他们到金山寺笔会时专为寺院画的。

         

        在素菜馆用餐期间,慈老又来看我们,问长问短,怕我们吃不好。我趁机找到话题,把画像如何逼真传神的评价介绍给慈老听。慈老笑而不答,待我评述完后,他拍着我的肩膀,笑嘻嘻地说道:“我们出家人很器重一个‘缘’字,我与石老就有一个‘缘’,这张画像是他石寿一生中画得最好的一幅作品,也是我慈舟一生中收藏得到的最满意的一张画。”听石老介绍,慈老曾收藏若干近现代名人字画和古书古画,慈老用一个“缘”字诠释,可见他俩之间的情感已无法用价值估量。

         

        午餐后,本以为石老要回家休息了,可他方兴未艾,要我们再回楞伽台,去中泠印社(筹备处)看看,那里有他的临时画室,是慈老特为他备办的。石老还说:“今日是重阳九,不能扫你俩的兴,给你们各画一张画作纪念。”我和丁先生喜出望外,挽着石老再蹬楞伽台。中泠印社筹备处是石老和车竹隐两老一手操办的,为发扬金石艺术,培养镇江书法篆刻人才,二老呕心沥血,以镇江中泠泉命名,请南京著名书画家陈大羽题写“中泠印社”会标,广泛征集篆刻作品,动员我市篆刻爱好者入会结社。由于当时没有适合的筹办地点,在金山寺慈老的鼎立相助之下,从楞伽台临时腾出一间房,作为印社筹办联络地点。我们走进印社筹备处,只见四壁挂满了征集来的篆刻作品,方方精致,篆刻水平很高。石老对这些作品的作者一一给予介绍,有镇江本地人,如钟乐山、朱灵峥等老一辈著名篆刻家;有县区的,如郭振邦、 赵家连等;有镇江籍外地工作的,如上海的戴春帆等;还有金山寺居士龚梦初等等。因我早些时候已书面申请入会,但没有送作品,他催我抓紧办,又问丁先生:“你愿意加入印社?”丁先生连忙点头说:“愿意”。实地看了听了中泠印社筹备情况后,我被石老的踏实工作作风和一如既往的敬业精神深深折服,中泠印社有这么一位技艺卓著且热心事业的人筹办,镇江篆刻艺术一定会得到发扬光大……

         

        在我还沉浸于思考之中时,石老已铺开宣纸,问我想画什么题材,我不敢侈求地答道:“随便你,最好有重阳的秋意感。”其实,这也是点题。石老略有所思,拿起一 管大红色国画颜料,边挤边说:“好,画张雁来红伴秋菊吧。”就在石老专心画画的时候,我拿出早已备好的相机把这珍贵的一刻做下了一张张记录。为了纪念这次重阳小聚,石老利用中国画的特有表达格式──题跋,在题字时除了点题“绝似香山老居士,小蛮扶醉看青衣”外,还着意在画面做了追述“岁丙寅重阳九,小集中泠印社,奉长源同志雅嘱即正,石寿”。雁来红与菊花都是秋意的象征,同是草本植物,一到秋天,雁来红叶面由绿变红,十分鲜艳,令人振奋;重阳节前后,菊花绽开,白红紫黄,千姿百态,令人遐思。这张画立意新颖,色彩浓淡适宜,笔法浑厚有力,是一张难得的花卉画精品。接着,石老又为丁先生画了一张“菊花黄时蟹正肥”的画,同样作了详实的题跋。

         

        接过石老的画,我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以表达重阳节对老师对长者的敬重和谢意。谁知,却成了我在他生前的最后一次鞠躬礼,这张画也成为他生前当面为我画的最后一张画。石寿先生于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五日因病仙逝。

         

        现在,每当看到这幅画(见图),每当看到这些照片时,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