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明弟子石小玉 [原]

(2011-02-26 10:45:45)
标签:

杂谈

 

 

        石小玉女士是镇江画家石寿先生的爱女,也是画家亚明先生的弟子。她自小由父亲教画,少年时期跟父亲的画友夏力生、车竹隐、梁荷轩等学画,成人后走出镇江去南京艺术学院、省画院进修国画五年,受到亚明、陈大羽、董欣宾、秦剑铭、李直、庄莉君等著名画家的指导与教诲,画艺突飞猛进,传统基调里渗透着浓郁的文人画风。正当她崭露头角于江苏画界之时,父亲的不幸去世给了她一次沉重的打击,正当她施展才华的空间在不断扩展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孜孜以求的“考研”落榜让她灰心、忧郁,过量的安眠药夺去了她那年仅三十五岁的青春年华。石小玉短暂的艺术人生,可归纳“镇江为画而生,南京为画而死”,她的一些学画经历、人生坎坷以及画艺品位却鲜为人知。

        

        我认识石小玉时她是镇江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美工,跟随她父亲石寿先生在工艺美术厂画大理石石片画。听石先生讲,自幼培养她画画兴趣,教她习字,画小人小狗小猫,临摹《芥子园画谱》。由于她很有画画天赋,深受石先生画友们的喜欢,在她上中学时,李宗海先生特地书写了《郑文公碑》、《泰山经石峪》、《石门铭》等21篇名帖,题名《临南北朝书》装订成册给她研读,梁荷轩先生也画了12幅春夏秋冬花鸟图册页让她临习,近邻车竹隐先生或早或晚地到她家里,手把手地教她画传统技法山水、花鸟画。待她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受到镇江画界年轻之辈实力派画家刘二刚、林长生、卫廷栋、欧知力等师兄的指导,其画艺步步升高。刘二刚先生亲笔为小玉画友题写嵌字联一幅“小筑十年磨一剑,玉盘千载照丹心”。至此,她开始走创作之路,在父亲的引导下,每逢星期天父女俩背着画夹去郊外写生,画了一些镇江风景名胜图。1981年9月,她与夏力生、梁荷轩合作创作一幅《祖国颂》,参加镇江“庆祝建国三十二周年书画展”并获第一名,成为镇江画界年轻之辈获其殊荣的第一人。对于这样的成就,小玉并不满足,因为她不是主创者,她深知这是前辈画家对她的扶持和鼓励,她的目标是要独立完成创作,成为名副其实无可争议的获奖者。

       

        路是人走出来的,美好愿望的实现也有捷径可走。于是,她瞄准了中国画坛最高学府之一南京艺术学院,决意要去那里深造。石先生为女儿的前程和愿望四处奔走,终于在工艺美术研究所领导的关心下,以输送培训生的名义,于1982年2月公费去南艺进修,从而又扩展了一个崭新的学画空间,使她的梦想如愿以赏。

       

        扎实的绘画功底与聪明伶俐、豁达开朗的个性以及好学上进的良好学风,使小玉在南艺进修期间倍受老师及同学们的青睐。进修班的课程对小玉而言十分新鲜,一是美术史、国画基础等课程她没有系统学过。二是授课教师都是著名画家她没有见过。1982年9月11日是她难忘的日子,也是她立志要做名画家的日子。她在这一天日记中写道:“刘海粟九上黄山归来,到学校做报告,老师安排我坐在第一排,有幸面对面聆听他的声音,目睹大画家的风度。他的确有海气,这种大海虽然能看到边际,但毕竟能成为大海的人有几名呢?他尽管87岁老人了,感情非常饱满,富有激情,对中华民族非常热爱,谈到民族时,他的嘴角在明显抖动,老人有这样的激情,无怪乎他的画是感人的。刘海粟先生是我的榜样,我要做刘海粟式的画人!”进修期间,南艺的多位画家给她们授课传艺,陈大羽讲花鸟、张文俊讲美术史、李直讲工笔画、庄莉君讲山水,时而还有其他画家带她们去甘肃敦煌、新疆和田等地写生。尤其是画家李直既当她的指导老师,又对她偏爱的工笔画方面给予了更多的辅导,使她的工笔画日臻娴熟。同在南艺研修的无锡籍画家董欣宾,与小玉亦师亦友,对小玉的聪慧与才华很为赞赏,在他写给石寿先生的几封信札中有这样记述“小玉之聪强,为可塑之俊材”、“含英吐华,才情并蕴”,要小玉“用五、六年时间画几千张画,必成大器”。董欣宾在南艺研修期间,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教她笔墨技巧,与她切磋画艺,毕业后,他分配到省画院任专职画师,为表达对校友的尊敬,特地画了一幅四尺整张山水画赠予小玉。

       

        画家亚明是小玉的恩师,她在宁期间的绘画道路,每成长一步都离不开亚明先生的悉心指导。亚老是小玉心目中久仰的大画家,在宁期间她一直想拜会他,只因无人举荐引见,一个女孩儿贸然登门缺乏理智。南艺音乐系主任、教授吴岫明曾任镇江文工团团长,他在镇江工作期间与石老交往甚密,对小玉的才华与人品很为器重,也是小玉南艺进修的联系人。当他得知小玉想拜亚明为师的心愿后,表示乐意做她的引路人给以举荐。1983年5月28日上午,俩人冒雨赶往亚老住宅,其家人见吴岫明来访未予拒之。亚老明白小玉的来意后,把她带去的画一张张地阅看评点,并叫她当场作画。小玉十分紧张,一张画还没有画全就想搁笔,亚老接过画笔,给这张画润色补笔,题款盖章后送小玉纪念,还千叮万瞩要她“胆子再大些,胆子是画出来的”,直到晌午才匆匆离去。对此,石先生在日记中作了这样记述:“昨接玉儿来信,云已晤亚明院长,并带作品多幅请教,亚老喜呼‘好大的胆子,’并鼓励‘能成功,有希望’。玉儿能得此名人指教亦云本事。还捡玉儿未完的一幅为补缀,题‘石小玉画亚明补成’并盖‘亚明’印章”。自此后,她隔三岔五地登门求教,拜亚老为师。亚明先生被这位南艺进修生的好学精神所感动,除言传身教外,还赠送一本《亚明画集》让她学习,连“石小玉”三字印章也是他叫其子叶宁镌刻的。亚明先生颇俱吴风吴韵的江南水乡画,成了小玉临摹山水画的主攻蓝本。在亚老的指点下,她的画艺大有长进,她画的一幅带有张大千笔意的工笔仕女图,亚明先生见之很为赏识,亲笔题跋近120字,占画面二分之一。一度时间亚明先生与同事外出写生或讲学,都要带上她同行。1991年春,亚老带小玉去梅花山赏梅,归来后意犹未尽,遂提笔画梅一枝赋诗一首送小玉:“捉笔一生未写梅,冬去春来人心醉,老老稚童相约去,花海人潮齐比美。”小玉性格刚毅,看准了的路她会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亚老对她的这种个性很为赞赏,鼓励她“人有骨气,画才会有骨气”,亲笔为她画竹一幅,并题跋郑板桥竹画诗一首,跋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赠石小玉宝之”。

       

        南艺三年进修转眼间结束了,但她不甘心就这样地回到镇江。学无止境,她又选择了报考研究生之路。1985年秋,省画院招收进修生,小玉想到省画院继续深造,边进修边“考研”。经亚老准许,她自费到省画院进修两年,亚老安排他的得意弟子秦剑铭作为小玉的指导老师,并亲笔致函镇江文化主管部门,函称“石小玉从我学中国山水画,时间暂为一年,希望能予支持”,足以说明大画师亚明对小玉的厚爱。为了“考研”与生计,她一边跟导师亚明及秦剑铭学山水画,一边在南京一家少儿习画班兼职教少儿画画,时而也画些商品画托人去广州出卖。省画院进修的第一堂课便是外出写生,她跟随导师秦剑铭去黄山、张家界、湘西苗寨等地写生一个月。回宁后,画院艺委会组织盖茂森、贺成、常进三位画家对她们外出写生的成果的进行评析。小玉的十多幅写生作业、作品以及论文《北朝隋唐莫高窟壁画山水中所表现的民族风格》和两篇古代名画赏析评论文章参加了观摩评析。据1985年12月29日小玉写给其父的信中记述,盖茂森评价“进步快”,贺成评价“不可多得的才”,常进评价“继续努力”,并对拟参加省美展的《春之歌》、《河水流向远方》两幅作品提出了修改意见。

       

         1986年1月2日,小玉写信给工艺美术厂领导汇报进修情况,信中记述:“导师秦剑铭已去深圳东方艺术公司任总经理,所喜的是原省画院院长亚明老师,从关怀人才培养人才出发,承担了对我继续培养的责任。亚老是我国著名中国画画家,数十年致力于中国画的振兴。近年来,海内外许多热爱中国画的人士纷纷要求亲聆教诲而不得其门。这次他收我为学生,对我个人无疑是一种机遇,对我的艺术生命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转点。”

       

        1985年6月26日,亚明先生因病住院手术,吴岫明教授与小玉两人去医院探视,她恳求留下服侍他,亚老婉言谢绝,对小玉说:“你把服侍我的时间留作画画,不要误了自己的前程”。小玉及吴教授听后很感动,吴对小玉说:“你真幸运,亚老已不收学生了,你是他现在唯一的跟班弟子”。

       

        1986年度她第一次“考研”因英语水平差未能通过,情绪十分低落。亚明先生鼓励她好好学习,要把精力放在画画上,并直率地跟她讲“什么研究生不研究生的,有真功夫才能战无不胜”。其父要她坚持住,也跟她讲齐白石非科班出身的艺术道路,勉励她继续努力。次年,她父亲的突然病故再次给她沉重打击,但她“考研”的决心矢志不渝。

 

        1991年4月,我因公被抽调到省城,在南京工作九个月。其母刘芳时而去南京看望女儿小玉,她的母亲也是我的师母。其母在宁期间,我多次应邀前往她家作客。她的爱人张乐年是南京航空学院的青年教师,住卫岗“南航”教师宿舍,寓所面积不大,但室内布置得很雅气,四壁挂满了她的画作。每次去她家,都要让我尽情地看她的作品,阁楼上一卷一卷的画几乎全看过,有写意的山水林木,有工笔的山水仕女,也有彩墨花鸟。多数是她个人作品,也有老师送她的以及她与老师合画的上乘之作。我一边欣赏一边听她介绍,当看到一幅“小玉画秋树林,剑铭润色题于南京”的“春来秋去又一年”作品时,登时眼前一亮,二尺斗方的画面,画满了树干树枝,树叶稀而不乱,树干疏密有序,枝桠交错自然,笔力苍劲泼辣,几只飞鸟穿梭林中,虽无鸟鸣之形,似有鸣秋之声,形意兼备,实为一幅佳作。我问小玉此画的原委,她说是秦老师带她(他)们十几位学生去湘西写生,见此小树林不同凡响,要她们认真写生,回宁后创作了这幅画,秦老师看后十分满意,补画了飞鸟并题跋,如画龙点睛,给画面提升了新的意境和品位。

       

        看了她的画作,听了她的介绍,给我留下两个深刻印象,第一印象是她的画——初俱大家风范。她的工笔仕女蕴张大千灵气,她的工笔山水含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韵味,她的写意山水显亚明风骨,她的笔墨见秦剑铭、董欣宾功力。第二印象是她的人——趋向精明成熟。她对他人诚实温和,她对自己谦虚谨慎,她对事业执著追求。感到现在的小玉已不再是镇江的小玉了,南京的十年磨炼当刮目相看,似乎看到了她那高高捧起的金杯、闪闪耀眼的光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2年8月27日,小玉因不具备大专文凭再次“考研”失利而郁郁寡欢,可憎的安眠药让她魂归故里。我和画家耿一林、林长生及石先生故友丁弘等人,带着不知底细的师母驱车赶往南京,如雷贯耳的噩耗把师母折磨得死去活来。师母的痛哭、我们的痛心再也唤不醒长眠的小玉,她的骨灰被安葬于镇江南山其父的墓旁。画画、画好画是小玉的终身追求,也是她父亲的殷切希望,画缘将父女俩紧紧牵牢。或许苍天不公,过早地夺去了父女俩的生命,阻隔了他俩的缘分,五年后,父女俩的英灵又在南山重逢,真是人间自有公道在。

       

        石小玉俏无声息地走了,她的笑容她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听不见了,连她的名子包括艺术成就也被人们渐渐淡忘,可她留下的精彩画作却被一些了解她的知情人珍藏。每当看到小玉生前送我的一张亚明山水画、亚明常用印章印拓以及她的遗作时,便对她的绘画经历深表敬佩,也对她的英年早逝深感惋惜。今写此文,意在唤起人们的回忆,学习她上下求索的勤奋精神,重现她画坛女杰的光彩形象,愿石小玉英名永存!
                                   
             附石小玉遗作六幅:1,工笔《春》;2,工笔《夏》;3,工笔《仕女图》(亚明题跋);
4,山水(亚明补并题);5,《秋树林》(秦剑铭润色);6,江南水乡。

                                                                             2006、11、2

 

工笔《春》

http://s10/middle/7698a599g9d269dc55079&690&690[原]" TITLE="亚明弟子石小玉 [原]" />


工笔《夏》

http://s14/middle/7698a599g9d269d25cedd&690&690[原]" TITLE="亚明弟子石小玉 [原]" />

 

工笔《仕女图》(亚明题跋)

http://s16/middle/7698a599g9d269cabaecf&690&690[原]" TITLE="亚明弟子石小玉 [原]" />

 

山水(亚明补并题)

http://s16/middle/7698a599g9d269cfad40f&690&690[原]" TITLE="亚明弟子石小玉 [原]" />


《秋树林》(秦剑铭润色)

http://s3/middle/7698a599g9d269da476f2&690&690[原]" TITLE="亚明弟子石小玉 [原]" />



 

江南水乡

http://s12/middle/7698a599g9d269d633a0b&690&690[原]" TITLE="亚明弟子石小玉 [原]"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