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淘气时,你的河东狮吼有用吗?

(2013-01-25 09:00:57)
标签:

育儿

分类: 关于孩子

 

孩子淘气时,你的“河东狮吼”有用吗?

文/一起长大

 

    见过儿子的人,都说他不是个“善主”。首先,头顶两个“弦”,就已经应了老话,这孩子脾气肯定倔;第二,接触过后,小子那一秒不停的个性,更让人不得不叹一声:“这孩子真不好带”。而我呢,则外表斯文,脾气火爆,名副其实的“怒吼妈妈”,刚刚拖干净的地板,小家伙突然跑出来,把垃圾桶里的垃圾一骨脑儿的全倒到地上;吃饭的时候,食物不放进嘴里,反而用手去玩、捏,更恐怖的,他还会把满手油腻的小手放到你身上;喊他半天,不理人;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会引起我的一顿怒吼。


    老人常常说:“孩子嘛,就是这样”。我想不应该只有我们小家伙才这么淘气,淘气应该是孩子的天性,淘气反而显得他正在思考和成长,于80后妈妈而,这些道理,大概每个人都能说得一套套、一条条,可是遇到孩子淘气捣蛋的时候,我真能顺应这个天性,控制内心的怒火,让孩子为所欲为吗?我想说:难。每次吼完孩子后,我就会后悔,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垃圾倒了再装进去,食物不吃就算了,衣服弄脏了大不了洗一下,何必要因怒吼而吓着孩子呢,孩子他爸也常常反抗我的“怒吼”,他说:“别说孩子,每次听到你大声的吼叫,把我都吓一跳”,是啊,为什么不平息一下呢?为什么要为那些不碍原则的事而伤细胞呢?回想起曾经的N次怒吼,其实,作用根本不大。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能听得到,吼得多了,小家伙的耳朵仿佛有了免疫力,能够屏闭这种吼叫声,那么吼得再用力再大声,也只能成为妈妈的独角戏,同时,还在孩子心中留一下凶妈妈的形象。


    那么,遇到这些刺激怒吼神经的事情,又要怎么办呢?活人不可能给尿憋死。总结最后与儿子的相处经验,我想有一个原则很重要:可以冷处理,可以不理他,可以走开,但就是不要“吼”。另外,还有以下几个方法,从源头上掐断怒吼的火点:


    1、不要隔空怒吼,要身体接触。到了吃饭的点,喊了好几遍“儿子,吃饭了”,这五个字就像一阵风,无声无息的从他耳朵飘走,不留一点痕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电视,这个时候,妈妈的怒吼点又高涨了,与其继续大喊,不如走到他跟前,或者关掉电视,或者面对他,抱起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你这里来,让他听得见你说的话,记得某位专家说,很多时候,孩子在做一件事时,他不是故意不听你的话,而是他是真正没有听到你说话。


    2、不要突如其来,要双向选择。游乐园里,孩子正玩得起劲,妈妈一看时间,得回家做饭了,立马抱起玩得乐不思蜀的小家伙往家里赶,小家伙肯定不乐意,气急了,又是挣扎又是哭泣连带着拳打脚踢,这个时候,妈妈的怒吼神经又被刺激到了,真是个不懂事的小家伙。其实,我们为什么不提前设定时间,或讲好规矩,告诉他:玩可以,但是妈妈让你走的时候必须得走;又或者,在准备回家前五分钟、十分钟提醒他一下,提前给他一些心理暗示,这样的话,在走的时候,他或许还是会讲条件,但是只要妈妈坚持,带走他,他或许会闹,但程度、时间绝对比突如其来的轻很多。


   3、不要火上浇油,要保持冷静。很多时候,脾气上来,忍都忍不住。可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只要稍微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相当烦躁的时候,有一个人还在你耳朵不停的讲道理和唠叨,你会是什么感受呢?那些所谓的道理是不是仿佛有人往你身泼垃圾一样呢?又或者自己的心理完全得不到理解呢?所以当妈妈和孩子都处于情绪低潮时,不妨说一句:这样吧,你自己哭一会儿,妈妈也要冷静一下,待会儿我们再继续。这样的话,双方的情绪都得到了疏解和发泄,再沟通起来,一些灵光乍现的沟通点子很如泉涌而来的,试试看吧。


   4、不要上纲上线,要把握心里。于大人而言,孩子提出的要求、做的事情,大多数属于搞笑的、可有可无的,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可以相对平静的、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一切,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呢?这些都归于现实了,那些上纲上线的理由如倾盆大雨大滴大滴的砸向孩子身上,而这些东西放在孩子的心理上,都很模糊,说得越多,他们只会越反感。如:儿子刚吃完一大碗饭,就拿起酸奶要吃,如果我们说:“刚过饭,就吃酸奶不好”,这样,孩子可能会想:到底是怎么样不好呢,我才不信呢,非试不可。如果我们换个方式,告诉他:“你肚子里面的小猪猪才了一大碗饭呢,他都在里面喊好饱好饱啊,如果你现在再吃酸奶,把小猪猪淹死了怎么办呢?......”用一些比较适合儿童心理的理由来阻止孩子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会比上纲上线要有效率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