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契丹小字的契汉对照印板







(二)下:契丹大字的契汉对照印板




(三)下:契丹大字的契丹典籍印板



(四)下:契丹人物春宫图雕刻印板


印刷术最早出现于中国。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现在有人往往把“印刷”和“印书”这两个概念混淆了。我认为,印刷包括的范围太广泛了,印章,符咒,神像,告示,等等;印书主要是雕刻印版,然后印刷佛经,医书,经史子集等等。所以,历朝历代的争论不休,关键是没分清印刷和印书。纸的出现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严格地说,纸也不是汉代蔡伦的发明,只能说是汉代以蔡伦为代表的匠作们,总结,改进,完善了中国的造纸原料和造纸工艺。不断的考古发现,已经将纸的出现推前到了春秋时期。那么,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印刷经文和书籍是在什么时候呢?以证据来说话,应该是出现在唐朝。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雕板印刷的。其中的图像以及整篇经文都极为精美。顺便强调一下,这卷佛经就是1900年—1908年间,被斯坦因和伯希和从敦煌窃走的。当然,后来还发现了日本在公元777年雕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以及韩国发现的古庆州佛国寺释迦塔藏锦袋装《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都是盛唐到晚唐的雕版印刷的佛学经典。实际上,从唐以后到五代到宋朝到南宋,雕版印书业逐渐兴盛繁荣起来。2011年9月浙江博物馆举办的《东南佛国吴越胜览》的展览中,笔者看到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印刷的多部佛经长卷,纸卷如新,字迹黑亮。特别是有一部十几米的磁青纸佛经长卷,更是磁青纸毫无破损,更无褪色。观者大为赞叹。在江南地区,历经千年,佛塔藏经,如此完好,真的应该好好研究探索。
古代的印刷术,尤其是印刷书籍,首先要雕刻印板。精致的印版才能印出精美的图书。可惜,宋代以前的印板,至今已是凤毛麟角,极为珍罕。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籍的收藏和研究中的莫大遗憾。2007年启动、2012年全面展开、2014年开始收官的新中国最全面一次古籍普查,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规模最大的一次。浩如烟海的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光辉思想。因此,摸清楚我们的古代典籍的家底意义重大。从报道的情况看,成果巨大。但,随着进展,也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期盼就是寻找到古籍善本的原始雕刻印版,特别是宋元以前的古籍的雕板。可惜,至今并未有这方面的喜讯。在今年一月十六日的北京日报的有关文章中重点讲到了这一问题(摘录):
全国范围的古籍普查现已进入“收官”阶段。这是我国历朝历代都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欣逢盛世,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完成了。再下一步,应该重点走哪一着棋?一孔之见以为,不可忽视古籍的“母亲”和“姥姥”。
古籍,除了抄录出的抄本以外,都是发明印刷术的中国人用刻本、活字本、木版水印本等印出来的,中国印刷术及其书版,应该说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某些国家印本书籍的“母亲”,而印刷制版工匠则是它们的“姥姥”。
中国纸寿千年,好纸还不止千年。图书在图书馆等处受到保护,一般说可保无虞。可是,书版是极容易蠹蚀的。我因工作需要就曾存有一块书版供课堂上展示用,因保管不善,现已蠹蚀成粉末状。各种铜、木、瓷、泥等活字,以及饾饤版,保存更难。全国现存各种书版究竟有多少、保存现状如何,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现在市面上书版交易活跃,有的抬高到十几万元一块。如听任流失,后果堪虞。我建议,应迅速开始书版的普查,改善其保管条件,并由专人立即编目。(摘录毕)
这一番阐述是中肯并准确的。这一学术观点的提出是突破性的,有贡献。开启了中国古籍典藏与研究的全新领域。古籍雕刻印板的艺术性学术性是中国古籍的源头和组成,是中国印刷术的源头和组成。研究中国的古籍,探索中国的印刷术,不重视印刷的雕板,是重大的缺项,是文明的缺憾。当然,通过这次普查,也有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在白化文等学人的呼吁下,书版这个类别即将列入《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全国也将逐渐开始书版现存状况的普查。人们期待着尽快进行。
这次普查也有不足,普查的范围还是集中在各级图书馆和古籍图书保存部门。建议,普查的范围扩大到民间机构和民间收藏者。要知道,这是真正的资源和宝库。如果看看十几年来全国各大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成交情况,就会发现,民间的收藏家是最活跃的。许多宋元珍本还有“天禄琳琅”藏书,都是出自民间藏家。明清的大藏书家民间是最富有的。“天一阁”“过云楼”等等都是彪炳青史的。“四库全书”就是收集了民间的藏书才编撰而成的。
这次普查还有不足,普查的目标还是集中在了汉文字汉文化的古籍善本。要知道,中国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例如辽契丹王朝,西夏王朝,金女真王朝,西南大理王朝等等。仅就现在发现的印刷书籍还有活字印刷的古籍实物,无不展示了灿烂的文明文化,有些还是填补空白的。这些政权统治疆域广阔,政权存续时间长,融合了汉民族的文明文化,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文化。古籍典藏与印刷行业的发展是很发达的。由于,政权的内外动乱相对较少,文物保存下来的机率也大。当年的敦煌,榆林,黑水城等地的史料发现都证明了这点。反倒是我们近现代的破坏损失太令人痛心。建国后的历次运动特别是文革就更不必说了。
现将一箱辽代契丹王朝的契汉对照书籍的印板和书籍以及契丹人的春宫图印板和普通契丹文书籍的印版发上,供朋友们鉴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