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2012-01-14 10:19:31)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天地

一、名词解释
1、灰化过程:土体表层三、二氧化物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过程。
2、脱硅富铝化过程:在湿热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这种铁铝的富集称富铝化过程,由于伴随着硅以硅酸形式的淋失,亦称为脱硅富铝化过程。 
3、等电点:土壤从酸变碱或从碱变酸,两性胶体均要发生电荷符号的改变,即由正变负,或由负变正,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点的电性既不是正也不是负的瞬间,即电性正负相等时的pH值为等电点。  
4、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 
5、土壤肥力:使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6、 FC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7、硅铝比率 通常采用风化壳、土体或胶体颗粒中的SiO2/Al2O3 的分子比率,能够反映风化产物与岩石相比的脱硅或复硅程度。
8、土壤呼吸:  
9、土壤通气性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
10、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总量,以厘摩尔(+)每千克土或 c mol(+)kg的-1次幂表示。
11、潜性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2、黄化作用:黄壤的特的成土城过程。
13、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物质质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一般都在2.65左右。
14、BSP(岩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15、活性酸: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
16、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从断面。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简述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参考:(1)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的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也就没有土壤。(2)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这两个循环过程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3)地质大循环过程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是营养元素的积累过程,微生物的分解将养分归还给植物。
2、什么是阳离子交换作用,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参考: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称为阳离子的交换作用。影响因素有——(1)阳离子的代换能力随离子价数的增加而增大,因为高价阳离子的电荷量大、电性强所以代换能力也大,各种阳离子代换力的大小顺序:Na+<K+<NH4+<Mg2+<Ca2+<H+<Al3+<Fe3+(2)等价离子代换能力的大小,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3)离子运动速度愈大,交换力愈强(4)阳离子的相对浓度及交换生成物的性质。
3、什么是阳离子交换量?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参考: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总量,以厘摩尔(+)每千克土或 c mol(+)kg的-1次幂表示。影响因素——(1)胶体的种类,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质高的>有机质低的,次生铝硅酸盐(2:1>1:1)>次生氧化物(2)溶液的pH值(3)土壤质地,质地愈细交换量愈高。
4、什么是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盐基饱和度和土壤pH值有什么关系?参考:(1)岩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岩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交换量再乘以100  或者是 岩基饱和度=交换量-交换性氢离子-交换性铝离子/交换量再乘以100)(2)盐基饱和土壤,盐基度=1,pH值较大;岩基不饱和土壤,盐基度<1,致酸离子比较多,pH值较小。
5、以硅酸(H2SiO4)为例画图说明土壤胶体的构造?
6、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是什么?参考:土壤具有交换作用;土壤中存在弱酸和盐;土壤中具有两性物质;土壤两性胶体的存在。
7、土壤胶体有哪些特性?参考:粘结性、粘着性、膨胀性、收缩性、可塑性(原因——在一定的水分范围中,施加外力在水的润滑作用下使得杂乱无章的片状排列变成排列成平行在水膜拉力的作用下,使得其固定保持不变)、压实性。?
8、简述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内容。参考:(1)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各种因素同时存在,同等重要且相互不可替代(3)土壤的变化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4)成土因素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土壤的地理分布
9、简述灰化淀积层的形成过程。参考:从灰化层下淋的富里酸钙、镁、铁、锰等盐类和少部分无机酸的盐类以及铁、铝、硅酸胶体等到了下层,由于酸性溶液受到愈来愈丰富的岩基的中和而使盐类淀积,由于上层分解真菌分解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及灰化层潮湿状态造成的不透气性,在其下土层中氧气不足,嫌气微生物活动以及溶胶物质的凝聚而是沉积下来的各种盐类形成红棕色或红褐色的淀积过程。甚至形成铁磐石或粘磐石。
10、以蛋白质为例,简述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参考:蛋白质首先通过蛋白分解酶的作用而水解,形成氨基酸,氨基酸经微生物分解作用释放出氨气(氨气进入大气;溶于水形成氨盐,其离子被植物吸收;氨根离子被胶体吸附能保存养分,进一步硝化。)
11、简述土壤腐殖质的分离过程。参考:土壤腐殖质—用NaOH稀液浸提过滤→(1)不溶解的腐殖质  黑色: 胡敏素(黑色、暗褐色,不溶于水、碱酸)→(2)溶解物质—HCl或H2SO4酸化过滤→①黄色沉淀:富里酸(棕色,溶于水、酸、碱)→②褐色沉淀:胡敏酸(褐色或浅褐色;溶于碱、有机质溶剂;不溶于酸;微溶于水)用95%乙醇回流提取为吉马多美朗酸
12、简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参考:(1)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养分的源泉(2)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3)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4)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激素
13、简述土壤水分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参考:(1)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有机质的分解状况;矿物质的分解(2)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3)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少升降温快,反之则慢(4)影响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微生物的类型,微生物的活动速度(5)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14、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过程的因素。参考:(1)土壤通气性,通气良好则Eh高,反之则下降(2)微生物的活动,活动剧烈氧化还原电位降低(3)易分解的有机质含量(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5)土壤的pH值,随pH升高,Eh下降。
15、简述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参考:(1)单粒+单粒→复粒+复粒+单粒→微粒+复粒+单粒→团粒(2)粘结(①粘结作用——粘粒本身的粘结性,无机胶体粘结;②凝聚作用——加入大量高价离子,使得溶液的pH值降低;③胶结作用——生物胶结,有机胶体的胶结;④复合作用——有机作用+无机作用)(3)团聚
16、简述土壤胶体电荷的起因。参考:(1)同晶置换作用,低价阳离子置换高价阳离子,蒙蛭组>高岭组 (2)晶格破碎边缘的断键,主要发生在高岭组(3)胶体向介质解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
17、简述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参考:(1)沙土组 (保肥弱,供肥量小,供肥能力强,透水性强,持水弱,有效小,空气好,升降温很快成暖性)(2)粘土组  (保肥强,供肥量多,供肥能力弱,透水性弱,持水强,有效性居中,空气差,升降温较慢成冷性)(3)壤土组  有效性大   其他的均居中
18、影响土壤缓冲量大小的因素。参考: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质量;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溶液的pH值
19、影响土壤酸性的因素。参考:岩基饱和度;土壤空气中CO2的分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20、氢离子的来源。参考:水的解离;碳酸的解离;无机酸的解离为主要来源;有机酸的解离;酸雨;吸附性氢离子的交换。
21、影响土壤粘着(结)性的因素。参考:(1)土壤含水量(2)土粒之间的接触面积  (A)土壤质地,沙土大颗粒接触面小,粘结性弱,粘土小颗粒接触面大,粘结性强,砂土<壤土<粘土 (B)矿物质类型  原生(砂粒)<次生(粘粒) (C)阳离子组成  低价分散粒小,高价结合凝聚粒大  (D)土壤结构 (E)有机质的含量
22、为什么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体现:(1)在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热协调的同时,对土壤养分的释放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团里装结构的表面通气性强,好氧微生物活动旺盛,养分易于分解,使得养分不断供植物吸收利用。(2)团粒内部水分多、空气少,厌氧微生物活动为主,养分分解缓慢,与欧利于养分的储存,所以团粒状结构的土壤保肥和供肥性能好。(3)由于在团粒状结构的土壤中,团粒之间接触点小,粘结性较弱,耕作性能也较好。(4)由于团粒状结构的土壤,能够比较好地协调水、热、肥的状况,而且耕作性能能好,因此,团粒状结构是土壤肥力高的一种表征。
23、土壤胶体的性质是什么。参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土壤胶体具有带电性;土壤胶体的凝聚与分散性

三、计算、分析与证明
1、一亩地,耕层深度为20cm,土壤容重为1.15g/cm3,请计算:
 1)耕层土重与土壤总孔隙度;
 2)已知现在的土壤含水量为8%,要求灌水后达到18%,计算目前该土壤的耕层储水量及灌水量;
 3)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计算土壤中有机质的重量及氮的重量。
2、已知某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20%,凋萎系数为6%,目前土壤的重量含水量为13%,确定该土壤的水分有效性范围并分析其水分有效性。
3、测得某土壤的 CEC=50cmol(+)l/kg,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的含量分别为10 、5、10、5cmol(+)l/kg,求该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参考:岩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交换量 再乘以100  所以(10+5+10+5)/50 * 100=60%
4、分析南北两端强酸性土壤酸性的来源及表现形式有何不同?
5、证明:土壤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壤比重    参考:土壤孔隙度=孔隙体积/土壤体积=(土壤体积-土粒体积)/土壤体积=1-(土粒体积/土壤体积)=1-(土粒体积*土重 /  土壤体积*土重)=1-(土重/土壤体积)/ (土重/土粒体积)=1-土壤容重/土壤比重
四、论述题
1、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之下的产物,请任选前四种成土因素中的两个,举例论述其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参考:
1)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地理分布——气候因素主要是水热条件,水热条件是所有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A.它直接决定了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方向和强度;B.它还对植物地形、母质等其它成土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对土壤形成产生间接影响。(2)影响风化壳类型及其厚度——水热条件不同,土壤矿物质的风化方式和程度不同,因而形成的风化壳类型和厚度必然不同。(3)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在不同气候带,植被类型不同,那么每年植物生长量和进入土壤的残体量也不同,就森林来说,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质残体数量是: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寒带针叶林(4)影响土壤内部物质迁移过程——在不同气候带,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内部物质的淋溶、淀积程度不同。(5)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植物 A、影响和改变土壤矿质养分及性质;B、植被类型演替引起土壤类型演替 C、决定土壤有机残体的数量 D、影响土壤灰分元素含量。(2)动物——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3)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固定氮素。
3)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木质性质决定了土壤性质;(2)母质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3)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4)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5)母质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
4)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2)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3)地形影响地表温度的差异;(4)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2、举例说明世界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的表现形式。参考:主要形式有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和未能横贯整个大陆,而只呈带段性展布的区域性土壤地带。世界性土壤地带,在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如寒带的冰沼土,寒温带的灰化土和热带的砖红壤,不仅断断续续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行,土带的分界线也基本上与纬度气候带相吻合。表现出“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3、分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参考:(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2)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4、以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分析说明气候、植被以及土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

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1、质量含水量(重量百分数)θm:土壤含水量=(湿土质量-烘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 * 100%
2、容积含水量 θv:  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重量含水量 * 土壤容重    或 容积含水量=水溶积/土壤总容积 * 100%
3、土壤贮水量=土层厚度*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
4、相对含水率=土壤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
5、有效含水范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

注: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
(1)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亚热带至热带,由于受 湿润季风的影响,热量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减,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出现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和砖红壤。但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使土壤类型在同一纬度地带内产生分异。(2)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广阔的温带地区,主要分布棕壤。我国东部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3)由于夏季湿润气团活跃,气温普遍升高,且湿润多雨;而冬季盛行西北风,干燥而寒冷,气温普遍下降。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自东南向西北更替。在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是,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更替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更替为灰钙土,再向西延伸至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则更替为棕漠土。温带的土壤分布又是另一种情况,从东北北部开始,土壤的分布基本上自动向西排列,向西气候逐渐干旱,则又相继出现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土类
A 、为苔原土壤
1、冻土纲:冰沼土(气候—寒冷潮湿、年均温0度以下,年降水量200到300毫米;植被——苔原植被;主导成因——原始成土过程;诊断层——泥炭淀积层)
B、为森林土壤
2、灰化土纲:灰化土(气候——低温潮湿、年均温0度左右,年降水量300到400毫米;植被——针叶林;主导成因——灰化过程;诊断层——灰化淀积层)
3、淋溶土纲:在北纬50度以南,长江以北(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0到16度,年降水量500到1300毫米;主导成因——粘化过程;诊断层——粘化淀积层)白浆土、暗棕壤——中温带——针阔混交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黄棕壤——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4、富铝土纲:在横断山以东,长江以南(气候——高温多雨、年均温16到28度、年降水量1500到2000毫米;主导成因——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程;诊断层——富铁铝层)红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亚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南亚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砖红壤——热带——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C、为钙积土壤
5、钙积土纲:(气候——年均温0到10度,降水少、季节性干旱明显、年降水量150到50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相对温暖;以草本植被为主;主导成因——钙积过程;诊断层——钙积层)  中温带(黑钙土——半旱生草原植被;栗钙土——旱生多草类;棕钙土——荒漠化草原或草原荒漠化)  暖温带(灰钙土——多旱生草本;黑垆土——草本植被)
D、为荒漠土壤
6、荒漠土纲:(气候——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最大为250毫米,最少为50毫米、日照强温差大蒸发强、多大风与沙尘;植被——稀疏的旱生半乔木,多为内质、深根、耐旱种属、单丛分布;主导成因——原始成土过程) 土类有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