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野娃
野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62
  • 关注人气:1,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邛崃石窟]  石笋山(补)

(2014-02-28 20:23:51)
标签:

石窟造像

四川

邛崃

石笋山

游记

分类: 石窟造像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石笋山(下)》发出后,博友“五角枫”告诉我,石笋山造像“北段”他进去了!

     这太令人高兴了,因我特别想看看那个著名的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题记以及那幅“维摩问疾图”。

    先欣赏一下这些抵近拍摄的珍贵照片吧,我虽也用长焦隔空拍了些,但远摄与近拍毕竟不是一码事儿,特别是细节,尤其那些受角度限制、雕在侧壁无法远摄的精美造像的细节。另外需要申明的是,本文所用照片,除特别标注者外,皆为博友“五角枫”提供,版权归其所有,呵呵!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华严三圣”是整个石笋山造像中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造像。龛高 4.5米、宽4.2米、深1.6米,规模仅次于南段弥勒佛龛。主尊毗卢遮那佛高3.9米,螺髻,身披U字领袈裟,内着僧祇支,结跏趺坐,手施禅定印,神态安详,雍容华贵。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阿难、迦叶二弟子以及乘象的普贤、骑狮的文殊二位菩萨胁侍左右,可惜文殊菩萨头像已毁。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阿难与普贤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迦叶 

    侧壁雕二力士,上身袒露,肌肉毕现,怒目圆睁,呲牙咧嘴,其状之威武凶猛,令人望而生畏。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两位菩萨坐骑的刻画亦是精彩异常,尤其普贤坐骑六牙白象,更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除了上述七位主角,华严三圣龛下端的四位配角也值得注意,即两“化生童子”与两“昆仑奴”。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立于覆莲座上的“化生童子”  

     在佛教造像包括壁画中,“昆仑奴”泛指来自外域的下人,其中多为印度人、东非黑人和马来人等因他们大多自西域而来,穿越昆仑山抵达中原被贩卖为奴,故称“昆仑奴”。

唐代,官宦贵族人家以役使“昆仑奴”为荣耀,致使市场火爆,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朝,故史书载曰“家僮必得黑厮,不如此,谓之不成仕宦”。因印度人、东非人及马来人肤色较黑,所以史书中蔑称的“黑厮”即指“昆仑奴”。

    中唐以后,随着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的萌发,“昆仑奴”形象也在佛教造像中得以体现,典型形象就是为文殊、普贤菩萨牵引坐骑的“昆仑奴”,亦称“象仆”、“狮奴”或“獠蛮”(牵象)、“拂林”(牵狮),突出特征为上身袒裸,披巾帛,下着短袴,戴足钏。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在形象刻画上,佛教造像中的“昆仑奴”与实际社会生活有着显著的差别,并无轻蔑之意,往往雕凿得娇憨可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佛陀世界的慈悲为怀。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仰角拍摄,华严三圣龛两侧的帝释天与毗沙门天王像显得愈加高大。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再看看其它几龛。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唐“大历二年(公元767)”题记是石笋山发现的唯一造像题铭,感谢“五角枫”拍下并让我看到了它,尽管其大部已漫漶不清,且留有诸多后人的涂鸦之刻,但关键的一首一尾“石笋山菩提释迦二像(龛铭)”、“大历二年二月十五日”尚能辨识,这就弥足珍贵。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石笋山菩提释迦二...”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大历二年二月十五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对比我在对面山坡远摄拍得的照片,找出这方题铭位于“华严三圣”左龛楣“昆仑奴”的正下方,别说当初不知道这个确切位置,即便知道也拍不下来,那得多么长的长焦镜头才能拿下哦!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另外还有一则题记,系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的“到此一游”。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乾德三年九月九日思安僧俗游此”   
  
    至于“维摩问疾图”,参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其实当初我也拍到了,只因机位处于铁栅栏外,角度受限,拍得的照片看上去就是一尊普通的菩萨坐像,所以就排除了他为“维摩”的可能。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仔细对比观察“五角枫”拍得的照片,方才看出坐于屋形龛内的这尊造像的穿着并非佛教服饰,而像是道教妆扮。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资料称,与“维摩”坐于对面(南壁)华盖之下的,就是前来探望并与称病的“维摩”论法的文殊菩萨。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我觉得,这个解读未免有些勉强。从图像上看,所谓的“维摩”似乎双手已残,我们固然可以想象他原本是“身体前倾,口若悬河地演讲”着的。然而,对面的“文殊”虽然有些风化,但仍可看出是双手抚膝结跏趺坐的,无论怎样想像,也绝然想像不出“用手比划着,奋起反诘”的模样。

    从正壁刻画看,它更像天宫楼阁。门阙内,佛执二弟子正接引众生去往西方净土世界。阙楼上,飞天降临仙人飘舞。所以,这龛“维摩变”的判定值得商榷,或许它就是佛道共祀的一龛造像。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所谓“维摩问疾图”也称“文殊问疾图”,出自“维摩诘所说经”。

    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城富翁,勤于攻读,潜心修行,尤善雄辩。一日,其称病在家,佛祖本欲派弟子前往探视,但诸弟子胆怯维摩诘辩才而不敢前往,最后佛祖只有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前往。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二者论说佛法,你来我往,妙语连珠,“维摩问疾图”即刻画了这一精彩激辩场景,其表现形式,多为下图所示姿态: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感谢“五角枫”给我提供了这些得之不易的照片。
    “五角枫”是位年轻的学子,难得他对古建筑乃至古文化遗存怀有深深的挚爱之情,并时刻关心着它们的生存状态。去年春天,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我曾发过几篇博文,为地震灾区的古建筑深感忧虑。“五角枫”则亲往灾区考察,并写下一系列博文,详细介绍了他所看到的实际情况。这篇博文所用的石笋山造像照片,就是他在那次考察途中拍摄的。

    “五角枫”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u/1130336721


[邛崃石窟] <wbr> <wbr>石笋山(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