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肇始,一般认为,长安周边乃至关中地区有规模地营建寺院、塑造佛像,发生在十六国时期后秦姚兴出兵后凉迎请高僧鸠摩罗什之后。但在那样一个枭雄四起、战乱频仍的时代,这些寺院和造像均未能在狼烟峰火中幸存下来。所以,这些地方如今能够寻觅得到的最早的佛教建筑与造像,也就是北魏的了。
北魏一统中国北方,社会安定,佛教大兴,作为佛教建筑形式之一的石窟,以及与之互为依属的佛教造像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形成一个在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营造高峰。
在陕西,北朝早期石窟大部分布在陕北的古道要津沿线,主要原因是它们在地理上更为接近当时的北魏国都平城(今大同),所以较早受其辐射影响,加之陕北的地理条件也比较适合开凿石窟。
而在关中平原,受地理因素局限,大都缺乏开凿石窟的地质条件,所以这一地区的佛教造像主要以单体的石质造像与造像碑的形式出现,而且随着西魏、北周建都长安所带来的佛教中心的转移呈愈来愈盛之势,一直延续至隋唐。
正因如此,时至今日,西安乃至整个关中地区仍保有大量的佛教造像碑遗存,除了大名鼎鼎的西安碑林,药王山碑林也是其中之一。
庚寅秋未及入内,透过窗棂拍得
同上
说起来,碑林其实并不是药王山固有之物,它的正式称谓是“耀县碑林”,系1936年由当时的民国耀县政府于县境内搜集而来,并在县府保管并展出。建国后移至县文化馆展示,1971年移至药王山吕祖庙保存,1989年再迁新馆陈列。
新馆是在药王山集谋宫废址建成的,是一处由上下两级台地构成的院落,碑刻陈列在沿墙而建的环廊内。


珍贵些的碑刻皆镶嵌了玻璃罩,有些还用栅栏相隔阻止近前,所以部分碑刻看不到碑阴,立在后排的碑刻则连碑阳也看不真切。照片后期作了剪裁,以突出造像为原则。同时,打破现场陈列顺序,改按年代顺序由早到晚排列介绍,试着揣摩造像风格演进变化之轨迹。

首先介绍的是陕西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佛教造像,也是中国最早的佛、道合龛造像碑,即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的魏文朗造像碑。

碑阳上方拱形龛内并刻两尊坐像,右为佛像,结跏趺坐,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左为道像,亦结跏趺坐,着束腰长袍,下颌留须。

对该造像碑的年代断定,学界尚存争议,一是因“始光元年”四字模糊难辨,不免有推测之嫌;二是始光元年即公元424年时,北魏尚未统一北方,造像主所在的渭北仍处赫连勃勃大夏国治下,使用北魏年号缺乏令人信服的充分理由。
呵呵,这个问题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只欣赏造像。
魏文朗造像碑局部
魏文朖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刘氏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
杨漫黑造像碑
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
郭鲁胜造像碑
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
张暯周造像碑
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吴洪标兄弟造像碑
北魏
王市保造像碑
北魏
夫蒙氏造像碑
北魏
张万福造像碑
北魏
刘始造像碑
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
刘始造像碑(侧面)
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
和伏庆观音像基座
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
夫蒙洪贵造像碑
西魏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
一百七十人造像碑
西魏
同上
谢永进造像碑
西魏
四面造像碑
西魏
同上(碑阴局部)
同上(碑阴局部)
木章村魏碑
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
同上(碑阴局部)
刘男俗造像碑
北周保定年间(公元561-565年)
同上(局部)
邑子百人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
四面像主造像碑
北周
同上
夫蒙氏造像碑
北周
同上
同上(碑阴局部)
闾伯陇造像碑
北周
范匡谨造像碑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弥姐显明造像碑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张柒造像碑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
袁神荫造像碑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
雷香妙造像碑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
徐景辉造像碑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
卢谊兄弟造像碑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
张和仁造像碑
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合村老少造像碑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四面造像碑
隋
同上
同上
刘洛仁造像碑
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同上
王杴女造像碑
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