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源镇北边有个乡叫牛寺,地图在它那儿标了个景点符号“龙珠寺”。这个龙珠寺没在行前拉的单子内,但见南涅水石刻馆那幅文物示意图上说它是个“县保”,加之去南涅水村的路上又经过牛寺,于是打算顺路扫了它。
一出漳河庙岔路口那个牌坊,GPS提示往右后方转。
没听它的,又没掉向,好好的路不往前直走,干嘛要节外生枝拐回去再折回来呢。
后来明白它的意思了,是想让改走208国道,右后方那边有个交互路口。但这时已经往北走了好一段儿,当然不想再改回去。
这是一条地图上标注的省道,开头路况还不错,这也正是当初没听GPS指挥的原因。但走着走着就不行了,觉得有些怪异,路上老半天遇不上一辆车,好不容易遇上一辆,还是下地运粪的那种“三马子”。而且这时已经发现与208国道并驾齐驱了,它就在我们的左边,地势也比我们高。于是乎就盼着赶紧能与它相交,也好并道过去。
然而非常失望,两条公路不仅没有相交的意思,而且车轮下的路越来越糟,开始是坑洼连连,后来不仅坑连坑,沥青路面也绝迹了,露出八辈子也没修过的老茬子。估计随着208国道的拓宽改造升级,这条与之并行的省道早就废弃了。
没办法,一步一步地往前慢慢挪吧。眼瞟着左边208国道上车流的风驰电掣,嘴上不说,心下也有些后悔刚才没听GPS的。
嘿!运气来了!不一会儿,这种后悔便烟消云散。因为明显看出208上的车流渐渐慢了下来,然后走走停停,稍倾竟一辆跟着一辆地完全停顿,前后望不到头的五轴半挂大货密密匝匝地在我们左上方排成一条静止的长龙——堵车!
哈哈!歪打正着,刚才没听GPS的太正确了。
呵呵,慢虽慢,但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呀。顿时也不觉得车轮颠簸了,反倒有股儿坐轿子般的美滋滋。眨眼工夫到了牛寺,一条东西向乡道与我们迎头交叉,右拐通往南涅水村,左拐几十米与208国道交汇。一把方向左拐到了国道路肩旁的空地上,向旁边汽修铺的老板打听龙珠寺,回答说从对面小路一直走,大约有三四公里。
这时节,我们关心的倒不是距龙珠寺几公里,而是如果从堵得结结实实的大车缝里钻过去,待会儿返回时还能不能再钻回来?
得!放弃。还不知这个龙珠寺好看不好看,别为了它给隔在路那边,谁知这阵式要堵到什么时候!
打马回转,直奔南涅水而去。
第一眼
第二眼
仰慕已久啊,不容易,看看资料上是怎么说的吧,这资料攥手里好几年都快攥出水儿来了:
“洪教院位于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四周田园广阔,土岭突兀,涅水河环绕寺院而过,景色宜人。
据乾隆年间所编《沁州志》载,南涅水古为蔡皋狼之地,汉置涅水县,晋称涅县,后周改阳城县,北魏设乡郡,隋称甲水,唐入潞州,宋隶威胜军,金、元、明、清归沁州铜靼管辖。南涅水曾为县邑治所,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东汉永平十年(67),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南涅水已建起了佛教寺院。初名‘弘教寺’,取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之意。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寺院规模日趋扩大,佛教僧侣骤增,信佛居士遍布城乡。这一时期兴起了凿造石刻、石窟寺的高潮,著名的“沁县南涅水石刻”就是在北魏永平元年(508)由佛教僧侣和信士开始捐资镌刻的,一直延续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后寺院建筑毁于兵火。石刻、石像则埋于地下保存。金代重建寺院。金大定九年(1169)敕封‘洪教之院’,木制牌匾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前。元至元、明天顺、清康熙、民国时期及建国后曾多次修葺。
该院坐北向南,现存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522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山门、前殿、戏台、大雄殿组成,左右配以韦驮殿、观音殿、厢房、耳殿等。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架椽屋,悬山顶。戏台广深各三间,悬山式屋顶形制。
大雄宝殿重建于金元之后。高台筑殿,三间面阔,六椽袱前后贯通,悬山顶。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内四根金柱粗壮挺拔,柱头卷刹明显,抬架式构架举折平缓,具有鲜明的金元建筑特征。大殿右次间下肩墙处镶嵌着元至元八年(1271)五月重修寺院的石碣。殿内保存着数尊北魏石刻佛像及历代重修碑刻。”
不知这个资料是多长时间以前的了,如今,现场情况与资料所说有所出入,院落只有两进,如果最前面的建筑是“前殿”的话,那资料上所说的“山门”已经不在了。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前殿两侧现已砌墙与寺院分隔,只能看到其后檐。
前殿面阔三间,悬山顶,阑额出头,有普柏枋,无补间铺作,柱头斗拱为四铺作单杪,从特征看有金代风格。
整个后檐支离破碎摇摇欲坠,再不维修怕是存不久矣。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倒座戏台显然是清代续建的,面阔三间,悬山顶,保存尚可。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四椽袱对后剳牵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正殿建于高约1米的台基之上,三开间,悬山顶,无普柏枋,无补间铺作,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杪单下昴,当心间两朵二跳出斜拱。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寺院正处维修施工中,正殿紧锁不得入内,只好采取老办法,将相机伸进版门与门槛间的三角空当,盲拍一通。
单看这张,手够长,右下为“金三角”
那边有碑,这边也有碑
四椽袱对前后剳牵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透过直棱窗拍摄的碑冠
东西配殿风格相近,均为一间小殿,同为悬山顶,疑为正殿同代建筑,感觉非金即元。
东配殿
阑额出头,有普柏枋,有补间铺作
四铺作单杪
四椽袱
彩绘似清代重修时所涂
西配殿无普柏枋,阑额材径硕大,似有元风,亦有补间铺作,铺作皆为四铺作单杪,整体保存状况好于东配殿。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地地道道的“金匾”——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敕封“洪教之院”原构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参观期间,有两位本村的老先生与我们热情攀谈,离开寺院后又陪我们继续往北寻觅胜境,使我们有幸见识了那石破天惊的藏宝密地。
神秘的黄土崖
观音阁,俗称水阁凉亭,年代不详
一开间,歇山顶
台基作过提升或加固处理,砼结构使其文物价值大打折扣
只有山花风采依旧
这座土崖下曾经埋藏着自北魏至北宋年间雕琢的佛教造像、碑碣七百余件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九五九年,取土的村民在这里刨出了惊天发现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 [辛卯秋的山西] <wbr> <wbr>沁县南涅水洪教院](//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曾经整整齐齐地码放过七百余件精美石刻。如今,一切重归沉寂…
(11100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