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干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
(2024-07-04 11:13:25)
标签:
生活记录 |
多干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
(2024.07.03.农历五月二十七 星期三 微信号mxf7880)
读刘亮程老师的作品,深深被下面的这段朴实的文字感染,也许是我喜欢老人,喜欢树。
先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文字:“我理想中的家,有一个大院子,家里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三代同堂,最好还有太爷、太奶,四代、五代同堂,就更圆满幸福了。人住的房子旁边是牛圈和羊圈。房前屋后有几棵树,树有小树大树。小树是父亲栽的,长得不高也不粗,大树是爷爷、太爷甚至不知道名字的祖先栽的,它应该有几百年的树龄。”
我没有别人幸运,在我还没有出生时,奶奶就已经去世了,我没有见过奶奶。我是1960年农历二月二十二出生的,四月初六爷爷就去世了,我对爷爷没有任何记忆。在我的记忆中,我小的时候,是三世同堂,父亲、母亲,哥哥、嫂嫂和姐姐,大哥的儿子优苏和穆萨。
现在的年青人,结婚之前就已经买好了楼房,一结婚,大多就与老人分家了,很少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更稀罕。
我们家的房前屋后,没有树,村子里有很多大柳树、大沙枣树,还有为数不多的杏树,是父亲当生产队长的时候,带领社员栽种的。记得最清楚的是,马进书爷家门前是一个大园子,他家西边有一棵大沙枣树,门前的园子里有三棵老杏树,不是父亲带着社员栽种,估计栽种的早了,是谁栽种的,没有进行过考察,也就说不清了。
村子里所有的老树、大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部被砍伐了,现在村子里的树,都是后来又栽种的。
俗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把前人栽种的树砍伐了,后人也就无凉可乘了。
可能是增广贤文中说的:人见白头叹,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我过去上班的时候,到农村去下乡,最关注的是“一老一少”和树木,学校是必去的,也特别喜欢和老年人交谈。车上始终拉着一把铁锹和修剪树木的锯子、剪子,带着大家栽树,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就修剪树木。全县各个移民村的松树,每一棵都是我亲自栽种或者看着栽种的。
记得有一年,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回来看望他老母亲,我去看他,当时,去看他的人很多,人家都把好话说尽了,我说:我今天来看您,也来批评您周局长,下马关滩里的154条林带,总共3.2亩,是您当公社书记的时候栽种的,是下马关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可是您再没有关注过,现在虫害已经非常严重,您知道同心是一个国定贫困县,您是国家林业局局长,就不能安排资金管护。
我说要批评周局长,在坐的人都有些吃惊,包括周局长也吃惊了。当我说完后,大家都笑了。我很了解周局长,他是一位真正实干的人。如果不是当年他带着干部群众栽种那些防风固沙的林带,就没有今天下马关的美景,很可能还是风沙弥漫,处处是沙丘。
我曾经说过,下马关有三样东西是弥足珍贵的,指的就是明长城、防风固沙的林带和7个千户移民大村。保护明长城不是我们移民办的事情,但我一直盯着不放,筹措资金,沿明长城进行了很好的绿化。7个移民大村,我带着大家进行村庄绿化美化。现在我去看到那些树木,已经成景,真有一种成就感。
天天出去散步,总会见到一些熟人,他们很热情的主动问候我,但我想不起来是谁。有时候,和人家说了半天话,还想不起来,感觉到尴尬。
从去年下半年,我连续发了很多关于天台山文化生态园的文章,说白了,就是杨兴义老人那种改造山川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就是冲着他和儿女们栽种的十万棵树,一次次奔赴天台山的。
前一篇:读《了凡四训》001先认识袁了凡
后一篇:【马希丰的早安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