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上的绿洲
(2023-11-29 20:04:34)
标签:
生活记录 |
旱塬上的绿洲
(2023年11月28日
农历十月十六
星期二 微信号mxf7880)
今天,自治区电视台领导要来天台山文化生态园,进行考察和调研,早上8点刚过,自驾车就向那里赶去。
到达之后,下车边走边看,有人在打扫环境卫生,走进会议室里,一股暖风扑面,窗明几净,给人一种特有的温暖和舒心感觉。了解了各方面的准备情况后,出来拿起一把芨芨扎成扫帚,就去和工人们一起打扫环境卫生。
原县文化局局长马啸开车,车上坐着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长伟,他们也来了。和他们打过招呼,就继续打扫卫生。
电视台的领导先到了,吴忠市、同心县的常委、宣传部长随后到了。和领导们一见面,他们基本上都认识我,台领导还对我说了,我们初次见面的一些具体情况。
天台山,位居同心县城去下马关的途中的杨新庄子,是同心县文化旅游“两纵一横”的“一横”线路上。
在《平远县志》中记载的“平远八景”之一的“天台晚霞”美景,说的就是这里。每当夕阳西下时,站在海拔近2000米的天台山上,看到天空渐渐染上了一片火红色,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燃烧。色彩不断地变化着,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据对现存的寺庙考证和推算,据老人们的传说,在距今400多年的清朝万历年间,天台山就建有众多的寺庙。
杨新庄子村就在天台山下,这个村是因居住的杨氏人而得名。有“新庄子”,就有“旧庄子”,从杨新庄子再向山里面走,就有一个叫旧庄子的村庄。杨新庄子村是被裹在山坳中的一个村庄,这里杨氏家族的先辈,是由吴忠金积堡杨家湾子迁居到这里的。
同心县最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使我与杨新庄子有了缘。按照当时的移民规划,原田老庄乡的12个行政村,都是整村移民搬迁的村,所以我就一次次的走进这里的每一个村庄,宣传、动员、组织群众移民搬迁,尽快搬离这十年九旱甚至是十年十旱的穷山窝窝。
实施移民搬迁的目的,就是我过去说的“让山头尽快绿起来,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整村移民搬迁,就是从根本上遏制耕作、放牧的行为,让移民迁出区得到休养生息,以自然之力恢复生态植被,以人工修复工程,加快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
杨新庄子的村庄我去过很多次,就连中川湾、井窝子、大吊沟、井沟沿、古窑腿子、庙湾等小地方,我也去过很多次。那时候,村庄里只有不到百棵榆树、柳树和杨树,在其它的地方,见不到一棵树。
2009年,同心县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是杨新庄子人移民搬迁出去的第一年,也是民营企业家杨兴义在杨新庄子植树的开局之年。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杨兴义。偶遇年过花甲的杨兴义老人带着人在干透的土地里种树,从县城、下马关几十里的路上拉水浇树,我深深的被杨老先生的行动感动,从那时起,我就特别关注天台山文化生态园,每年都要跑去看很多次,即便是退休后,还是不间断的跑去看。
今天陪同电视台和市县的有关领导,观看了生态园的每一个湾,每一个川,又到天台山上,俯视山下,高大的杨树,顽强的与寒风抗争着,那些树冠扩大的槐树,一棵紧挨着一棵,一湾一湾的红梅杏树,没有脱落的叶儿呈现出壮美的红红颜色,成为冬日里难见的景观。
在园区里看到最多的是各类不同品种的树木,还有一条条输水管线,一座座拦洪坝、一座座淤地坝、一座座蓄水池,不仅保障了留床的8万多棵树木的及时浇灌,而且使这里过去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彻底的遏制。
在旱塬上能够打造出这么一个生态园,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旱塬上最大的奇迹。
说到天台山的文化,这里有“天台书院”,有砖雕精美的“清明上河图”,有精湛石刻的“二十四孝图”,有彩绘的“西游记”长廊,还有栩栩如生的“孔子讲学图”。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厚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能目睹移民迁出区的遗址,土窑、土墙、土炕,那一眼眼水窖,诉说着当年老百姓的艰难生活。
天台山文化生态园,地形最大的特征是山高坡陡湾多,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葱葱郁郁的生态景观,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景观,已经成为旱塬上最美的地方,让游客流连忘返。
在座谈时,我说:我没有看走眼,杨兴义是一位站在精神高地上的老人,15年来坚持不渝,在这块黄土地上不仅投入了2.8亿的巨资,而且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坚实脚印。说到励志,杨兴义老人就是一本最好的励志书。
前一篇:扬黄灌区种植一亩玉米能收入多少钱
后一篇:再读《寒窑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