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义,为了这块贫瘠的土地生生不息
(2023-11-26 07:35:12)
标签:
生活记录 |
杨兴义,为了这块贫瘠的土地生生不息
(2023年11月24日
农历十月十二
星期四 微信号mxf7880)
读《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在这三个方面真正做到者,实属不易。从同心县田老庄乡贫瘠的黄土地上走出的老前辈杨兴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楷模。
我认识老前辈杨兴义,是他在杨新庄子植树的时候。虽然之前久闻他的大名,但没有见过一面。
2008年初,我从县人大机关调到县委办任副主任,兼任县生态移民工程指挥部综合部副部长(综合部是移民办的前身,部长由县委书记兼任,第一副部长由分管移民工作的副县长兼任,我是专职的,负责综合部的日常工作)。那时候,天天都从县城往下马关跑,每次路过杨新庄子入口处,看到“同心县天台山光彩林”,看到田老庄乡中学的那栋教学大楼,就联想到了杨兴义这个人。因为天台山光彩林和教学大楼都是杨兴义捐建的,那栋教学大楼,他就捐了120万。
当时,我确实很想去拜见这位大善人,但没有如愿。一方面,生态移民工程正处于起始阶段,确实忙的抽不出一点时间去拜见。另一方面,想着杨兴义是全区乃至全国很有名的企业家,是真正的有钱汉,我想见,人家不一定见我。
在杨新庄子移民搬迁的时候,我去的比较频繁,看到一位留着银色寸发,身材魁梧,穿着一双运动鞋的老人,正带着人在山坡上种树,就问村支部书记杨兴智:那个老汉是谁?杨支书说:那就是杨兴义,我当你们早就认识。
我停下脚步,远远观看了一会儿,老杨弯腰挥锹挖坑、填土的动作,不但比有些年青农民还熟练,而且很用劲。他用下到树坑里,把栽种好的树木,一脚一脚的踩实,又提着水桶去浇水。我真没有想到一个有钱汉,能这么吃苦。
在我遇见的企业老板中,老杨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最感动的。不是因为我特别爱种树,亲眼看到年过花甲的老杨还身体力行的去种树,而是他不急功近利,捐资助学、绿化山川,惠及后人的高贵品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立德、立功、立言。
没有到过田老庄乡的人,也许不知道那个时候,那里的环境条件究竟有多么恶劣。我曾去过田老庄乡的每一个自然村庄,上去过那里的很多山头,踏勘过纵横交错的大小的沟道。所有的山头都没有树木,有的甚至连野草都没有,是光秃秃的,所有的沟道,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水土流失的非常严重,站在有些沟道边往下看,深不见底,令人恐惧。就以杨新庄子为例,从公路进村的入口处,是一道高高的峁梁,上了峁梁后,横在眼前最北边是天台山,山下是一条宽窄不一的大沟,沟道的两侧是南北走向的山岭,村庄就坐落在沟道东面的一个小平原上。
那时候,整个村庄里,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屋,最多的是低矮的小平房和土窑洞,一个个庭院的围墙,都是黄土筑起的土墙,不要说有砖房砖墙,连土坯砌的围墙都没有。村庄里见不到几棵树,能够看到绿色是很稀罕的。路就在沟道的边上,不但弯弯曲曲,有些路段还非常险要的。
杨兴义这个很有名气的大老板,住在这山沟沟里,带着一帮人,植树治沟,这才使我的感动点。我想有多少老板,他们把眼睛盯在城市的土地上,心思用在了楼盘上,谋算着利润的最大化。然而老杨两眼紧紧盯着这方恶劣环境的山川改造上,不仅舍得花钱投入,而且身体力行的植树治沟,看到他满身的泥土,我懂得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八个字的真正含义,我被老杨的这种精神感动着。
杨兴义在这里投入了多少资金,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看到了这里的巨大变化,一坡坡的山杏,一湾湾的红梅杏,一行行的国槐、刺槐和高大的杨树,还有那一棵棵翠绿的常青树,一座座水坝和蓄水池,波光粼粼,一条条硬化路,山道弯弯,不仅使这里的绿色一年比一年厚重,而且使这片黄土地上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景观,在这里不仅能够看到浓浓的人间烟火,具有旱塬特色的田园风光,而且还能够领略、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古建文化。
有人说:“旱塬上种不活树,种树是眼睛睁着把钱往沟里扔。”如果到杨新庄子看看,眼前的事实,就会让你感到很惊叹。所有的事,都是事在人为,不是旱塬上种不活树,就看怎么去种了。许家印把“流芳百世”刻在石碑上,老杨则种在了黄土地上,生生不息啊!
前一篇:关于“私立海如完全小学”的历史
后一篇:为爱而生,为善而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