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论语》
标签:
生活记录 |
——学《论语》悟人生(03)
(2023年11月06日

后人对孔子及孔子的思想评价是极高的。孔子是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人在这“三家”加了伟大,有人加了杰出,也有人加了卓越。民间多把孔子称之为“孔圣人”,孔子是古代一个不得了的人物。
我“接触”孔子和《论语》近50年所认识到的,用最朴实的话语说:孔子是一位喜欢读书学习的老师,是一位最爱思考和最爱总结的老师。孔子所有的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他读书、实践、思考和总结中得来的。设若没有这四个方面,就不可能得到后人对他有“三家”的评价。
孔子的人生观,总体是积极的,他也想得到一个适当的社会位置,实现他“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孔子也很想当“官”,因为他懂得:如果没有政治地位,也就徒有救国之志。孔子的这些想法,完全符合常人。孔子的这些思想,传承了数千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
孔子喜欢广收门徒,在门徒中极力的传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想着把他们都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要建立一个“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又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类“大同”社会。
孔子及《论语》讲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要实现这五个字,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修身”,“先修其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我们最缺乏的不是食物,也不是书籍,更不是应该要有的条件,而缺乏的是刻苦的“修身”。突出表现是:不爱读书学习、不喜欢认真思考、不能够及时总结、不愿意去亲身实践。有很多人,都认为读书学习、思考、总结和实践,都是最苦的事情,人生短暂,何必让自己吃那么多的苦。
“仁”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宗旨和目的,但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又赋予了“仁”各不相同的意义。读《颜渊》,就会很清楚。我个人的理解,孔子全部的“仁”,就体现在“爱人”。爱人的结果,和哄人、骗人、讹人、坑人、害人、伤人、杀人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爱人既利己又利人,后面说的“七人”是损人不利己,甚至是损人也损己。这些从一个个违法犯罪的人身上,就足以说明。
俗话说:君子盼的是天下太平,小人盼的是一人富贵。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我虽然不完全具备一个君子,但我一直走在成为君子的路上。
前一篇:给孙子孙女作伴
后一篇:最大的改变是内心的改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