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永远在记忆中长存
(2023-09-08 19:37:14)
标签:
生活记录 |
(2023年09月07日
关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公众号,已经有很时间了。每天进入看视频,听大师们的讲座,受益匪浅。即便是再忙,每周四7点举办的“朝内166讲座”,非看不可。
陈彦老师讲,写东西要从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写起,能把自己最熟悉的那点事情写好、写透彻,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听大师们的讲座,对自己的写作反思和总结,有了一些新的心得体会。
我从2008年开始写作的,当时写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把与自己从事的生态移民工作的相关政策、信息和具体的做法以及进展情况,向大家通报汇报,及时解答网友和博友提出的问题。每天写出来,先是发在当时的“同心网”上,后来也发到“新浪博客”。央视的记者给我的博文起了一个名字,叫“老马的移民日记”。
生态移民工程是民生工程,事关全县13万农民群众的移民搬迁,关注度非常高,不只是移民群众关注,而且全国各地同仁也特别关注,高层也非常关注。有时候一篇博文发出一两个小时,点击量就是几万,“老马的移民日记”就成了“热帖”。后来我又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坚持天天写、天天发,尽管是平铺直叙没有多少文学味的文字,点击量和转发率都非常高。
我已经活了63岁,确确实实有很多熟悉的人,也经历了很多事,虽然天天都在写,也写出6000多篇文章,但用文学的标准衡量,没有一篇是像样的。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在读书的年龄段,没有读几本书,肚子里没有装几滴“墨水”,别人是茶壶里有饺子倒不出来,我的“茶壶”里本来就没有“饺子”;第二是我出生在农村,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荞麦地”,没有见过大世面,上了年纪以后,才出去走走,可是记忆力不行了,边看边忘,看了和没有看,差不多是一样的;第三是对人对事,没有留心细致观察,更没有深入思考,写也是写皮毛,写不出本质来;第四也许是先天不足吧,脑子太笨,身上没有文学细胞,生来就不是搞文字的一块料。
我的博文点击率最高的,就是最贴近现实生活,写我最熟悉人和事的博文。听大师们的讲座,让我很受启发,写最熟悉的人和事,才能写得好,发出来才会有人看。
现在退休了,因为有时间读书写作,也有时间出去旅游,所以又做起了“文学梦”,也许是八十岁学唢呐,到死也学不出啥名堂,但爱永远在记忆中存在,我热爱农村,更爱好文学。我一直在仰望文学大师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