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伟大的延安精神(一)
(2023-08-02 08:18:56)
标签:
生活记录 |
追寻伟大的延安精神(一)
(2023年08月02日
在学生时代,老师就给我们讲过: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那时候,觉得延安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还不知道这一生能不能去一次。
我第一次去延安,是1982年的秋天。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让爱妻做了很多馍馍,还炒了几斤油面子,装了满满的一大包。在出行头一天的晚上,爱妻一再催促说:你明天要坐车,赶快睡觉。越是想着早点睡,越是难以入睡,那一夜,眼睛就没有合到一起,就是太激动了。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第三次,到这次去,已经是第十一次了。虽然是十一次,但心还是砰砰直跳,从后排的座位上,走到前面,拿起话筒,向大家介绍延安的一个个景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延安,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山城,但她绝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城。从1935年10月19日,毛主席和党中央落脚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陕北吴堡县的川口渡口渡过滔滔黄河,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了十三年,不仅留下了闪光的足迹,而且改写了历史,孕育出希望,锻造出伟大的延安精神。
一次次扑向延安,就是为了追寻伟大的延安精神,为自己充满精神之电,用刻骨的真情,永远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小兵……
28日,28人,虽然姓氏有别,有男有女,年龄相差很大,但28条心怀揣着同一个心愿:追寻伟大的延安精神。
经过差不多6个小时,于中午12:30分到达第一个观瞻地——刘志丹烈士陵园。刘志丹陵园坐落在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当看到毛泽东“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和周恩来“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的题词时,有人就惊叹到: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卓越的书法家。
大家一同进入刘志丹烈士陈列馆观瞻,看到那一件件历史文物,好比走近了刘志丹。金继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今天的幸福,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刘志丹烈士的事迹,特别感人。
1:14分,我们从志丹县出发,向着延安进发。
越是接近延安,大家的心越加速的跳,齐声朗读起贺敬之的著名诗篇《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28个人,不论是爱好写小说和诗歌的,还是喜欢搞书法、绘画的,人人的身上都有文艺文学的细胞,都有着丰富联想,你一句,她一句,将赴延安观瞻学习采风的心情,似倾盆大雨,又如滔滔黄河水,一发不可收。
下午3时,大家望见了魏巍宝塔山,看到了滚滚延河水。书法家吴忠生模仿陕北的口音再次朗诵“……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他记忆是那样的清晰,朗诵的满含深情,车内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在百米大道喜阿婆粥饼店,匆匆用完过时的午饭,就向桥儿沟的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奔去。在毛泽东文艺为人民的雕塑前,在文学系旧址、在冼星海居住和工作过的房间里,用手机互相拍摄下一张张留影。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大家看到了延安岁月文艺战士的生活和创作、演出照片,也看到了在那艰难困苦条件下,文艺战士留下的实物。
延安,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永恒经典。有人说:没想到,当年有这么多文艺文学热血青年,云聚在这山沟沟里,喝着延河水,吃着小米饭,创作出惊世之作;没想到在这山沟沟里,走出了那么多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军事家、作家和诗人。这里的一切,就像海潮一样,撞击着我们的心。有人大声的喊了出来:大家快来看,这是贺敬之老师,这是吴伯萧老师,原来好英俊。来一趟延安,能与这么多的名人,跨越时空的“相见”,与他们的作品碰撞,真的很值。
晚上,宿住在清凉山上的云鼎宾馆,居高临下,远眺灯光交相辉映的宝塔山、延河大桥和延安城的夜景,使每个人都浮想联翩,山城延安,无限壮美。新时代的延安,真是天翻地覆,换了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