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119)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119)
(2023年05月19日

第十四章
14 .赵建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赵卷槽,是张家塬乡辖区内的一个普通的行政村,地处旱塬腹地。初去赵卷槽村,最艰难的是路难行。
从预旺镇区向西南方向行进,过了折死沟是折腰沟村的赵团庄自然村,山脚下有一座小土地庙,沿着一条大沟,继续向南行,途径苏家台村,再向南行5公里左右,就到了赵卷槽村。
赵卷槽虽然距离预旺镇区有20多公里,因为全部是山路,上山下山,再上山,再下山,再上山,才能到达赵卷槽的塬上。很多路段,都是只能过一辆车,在半山腰里,往下面看到那条深沟,确实很害怕的。当时我们是边走边修路,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到达赵卷槽的。
2008年赵卷槽村共有310户1416人,其中回族112户504人,汉族198户912人,分布在大湾、白家湾、冬麦湾子、麻地窝子、锁家垣、芦家湾子、花豹梁、巨家台、赵卷槽、宋家湾、中湾、李洼子、胡麻地湾、张和埫、王家垣、张阳洼、下阳山、刘家套子、马家套子、刘马套子等20个小自然村庄,居住人口最多的是赵卷槽、王家垣,有的自然村庄只住着几户几十人。刘马套子与甘肃接壤。
站在塬头上,看不到多少庭院, 大部分人都住在沟道里挖的窑洞里。赵卷槽村给我最深的印象:干旱很严重,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生态植被极差,出行特别艰难,人口居住非常分散,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一个“穷”字。老百姓为了多种一点地,多打一点粮食,把能开的地,全部开垦了,不能开垦的也开垦了,有些陡坡地,可以说人都没有办法站稳,多少下一场雨,大量的泥土就随雨水流失了。
在走访调研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还不愿意移民搬迁。他们说:我们赵卷槽,除了路不好走外,如果一年多下几场雨,土地长粮食比他们预旺塬还好。
那时候,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自发移民搬迁出去了。我问他们:你们说赵卷槽好,为啥有那么多的人搬迁出去了?他们不说话了。
在一家农户的院子里,我给时任张家塬乡党委书记蔺启圣讲:你们乡上租几辆大轿子,把赵卷槽的老乡拉到韦州镇的甘沟村,让他们去看看,看那里好,还是赵卷槽好,租车的费用移民办给你们乡上解决。
按照规划,赵卷槽的原来安置在下马关节水灌溉移民项目区,我为什么要调整到韦州镇甘沟项目区呢?是实地调研后,亲眼看到赵卷槽是最需要搬迁的地方,老百姓祖祖辈辈受了很多苦,甘沟项目区是充分灌溉,让他们一搬迁定居后,就能发展生产,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时批复甘沟移民村移民规模为708户3059人,开发土地11592亩。经过实地踏勘,算土地账,坚持有多少土地安置多少人,将移民规模压减到638户2628人,除安置韦州镇青龙山村的144户外,其余的494户全部安置张家塬乡的移民,其中赵卷槽村的移民174户;油坊塘村79户。
甘沟移民村于2008年8月开工建设,2009年9月组织移民搬迁入住。
为了甘沟项目区2468亩土地的权属,王中书记曾亲自出马,带着我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时任红寺堡区工委书记南武征到实地协调解决,那天沙尘暴特别大,能见度不到10米,我们在有纠纷的地段踏勘,最终达成了协议。
现在土地全部流转,每亩的年流转费1000元,老百姓还到田里打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最令我欣慰的是山陡涧深,旱魔肆虐,水贵如油的赵卷槽,生态恢复的越来越好,12000亩的耕地里全部栽种上了文冠果树木,而且成活率非常好,现在正直文冠果开花的时节,赵卷槽真是花的海洋。
在赵建浦的陪同下,看了一片又一片的文冠果,也看了套种的覆膜柴胡,还有试种的红梅杏,在田里见到了很多正在采摘叶茶的妇女们,询问她们每天采摘叶茶的收人,她们笑着回答说:一天最少能收人300元,最高的能收入500元。
赵建浦是1964年出生的,他早年自发移民,是最早走出赵卷槽的人,曾搞过建筑工程,也从事过枸杞产业,2020年赵建浦为宁夏建浦文冠果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老赵挣了钱,不图名,不图利,为了能够改变自己故乡“穷山缺绿”的现状,回到赵卷槽发展文冠果产业之举,让我非常感动。
当年我们实施生态移民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不就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人为破坏生态植被的行为,让荒山秃岭绿起来,尽快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
据赵建浦介绍说:去年,他种植的文冠果收获文冠果籽超过一万斤,运到兰州去榨油,每斤文冠果油市场售价在40到75元。
近几年,同心县种植了不少的文冠果树,也成功举办过两届文冠果花节。
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我们要去赵卷槽看一看,向赵建浦同志学习,做好文冠果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要调查研究,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好的服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