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109)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109)
(2023年05月08日

第十四章
4. 最艰难的是“十一五”县内生态移民
从2007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到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一般称之为:“十一五”移民、“十二五”移民、“十三五”移民,最艰难的就数“十一五”移民,难就难在:
一是整合资金难。扶贫扬黄灌溉、闽宁合作、危窑危房、扶贫开发、社会帮扶资金,都是分块下达、定向援助的,各有各的资金管理制度和办法,县上只有按照规定使用的权力,没有调整用途的权力,用谁的钱搞生态移民工程,谁都不高兴。有些部门是垂直领导和管理,还说不了,惹不起。山里面本来就没有水,更不要说有自来水,实施的太阳能热水器,宁可发给群众闲放着,也不让搞生态移民工程。
二是移民群众交建房自筹款难。那时候的老百姓不是一般穷,而是太穷了。有绝大一部分移民对象,除了居住的窑洞和低矮的土坯房,吃饭的锅碗和晚上盖的被子,再什么都没有。要牛没牛,要羊没羊,有的家中连一只鸡都没有。甚至还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建一套54平米的移民安置房,县上筹措1万元,移民每户要自筹1.5万元,真是比登天还难。
三是征用安置移民的土地难,所有的土地经过第一轮、第二轮承包,全部到户,一开始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家承包的耕地让出来搞移民,更不要说把好地让出来搞移民。难在大政策都知道“三十年不变”,难在不是全县调整,而是局部调整,难在征用土地的补偿费没有着落。
四是移民安置住房投资少,大企业划不来建,小老板没有垫资。
以2008年建设一套54平米的移民安置房(固海项目区)为例,需要:
红砖:18000块,单价0.28元,总计5040元;
水泥:4吨,单价330元;总计1320元;
门窗:2058元(一个双扇门,一个内门,两个大窗子);
椽子:72根,1728元;
檩条:6根,1610元;
人工工资:5120元。
仅这几大项,就需要16876元,还有毛石、白灰、水、砂、瓦、苇巴、钢筋等等。
建一套移民安置房,总投资2.5万元,每平米的造价仅为462.96元,企业的利润仅有1000元,利润率4%。不论是平米造价之低,还是企业利润之少,在当时的建筑市场是没有的。
五是一个村庄里,一部分人想着搬迁,一部分人死活不想搬迁,就是在一个家庭里,年青人都想着搬迁的越早越好,可是老年人说:“天天喊着搬、搬、搬,黄土已经拥到我的脖子了,半截身子入土了,我死也要睡这里的土。”
在这个时候,对于我来说,只能是四个字:义无反顾。不论有多难,不但咬住牙要往下干,而且一定要干好。
在那段时间里,不是我一个人昼夜兼程、风雨兼程,而是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里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大家都一样的奔波在生态移民工程的最前沿,在南安村成立了生态移民工程现场指挥部,那真正才叫一线工作法,一线管理、一线监督、一线协调、一线服务。县委书记王中、分管县领导、时任副县长滑志敏等领导,他们把协调会、推进会都放到建设工地开,及时发现问题,立即拍板解决问题。
后来,滑志敏副县长调整为县委副书记,直接是我的顶头上司,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生态移民工作中,哪里工作遇到了阻力,他就出现在哪里,可以说他就没有节假日,也没有星期天,有很多次,去市上、区上开会,都是从移民工地上直接去的。
有人说我是一个不尿人的干部,意思就是目中无人,滑志敏副书记能把我管住,还有些想不通。那是对我还不够真正全面了解。我这个人就是脾气倔强,不管什么人,只要人家说的对,能让我口服心服,我就坚决照办,如果说的不对,还要让我服从,那是根本办不到的。当我做错了事,不管谁来批评,甚至是屁股上抽我,我没有任何怨言。我如果没有做错,天王老子说也不行。滑志敏副书记虽然比我年龄小,但职务比我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家说的对,我肯定会按照人家说的办。
在生态移民最艰难的时候,王中书记、李文明县长、滑志敏副书记,他们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虽然天天见面,但他们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你的饭吃了没有?
我这个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吃饭少,二是睡觉少。就是陪同自治区相关厅局来同心调研、检查工作的领导吃饭,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动筷子。他们也关心我:工作要干,饭也要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