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97)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97)
(2023年04月28日

第十三章
1.
记得张德芬说过这么一段话:生命的美好,需要我们不断去发掘,并且勇敢地去面对所有的课题,这是爱自己的基础,也是结果。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我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这点道理还是懂的,我也在不断的总结。此时的我,已经筋疲力尽,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干的越多,伤心就越多,干的越多,惹的人就越多,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已经没有一点锐气了。当时政策规定,50岁退居二线,满打满算,最多还有6年的工作时间,我不想到50岁了再退居二线,计划干到48岁就辞职。
县人大第十五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于2003年3月24日闭幕,我4月底就调出人大机关,和新班子在一起工作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杨立毅,副主任杨开玉、周占忠、马兴山、马丽伟、李晓中、杨彦礼,除杨开玉和周占忠曾共事过,其他领导虽然都很熟悉,但没有共过事。
想来想去,静下心来多读点数,抓紧时间,到各乡镇搞些农业发展方面的调研,一年写出两三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能够为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们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
那时候,人大机关征订的报刊比较多,给农环委的报刊有农民日报、宁夏日报、华兴时报、吴忠日报等,给常委会分管副主任马兴山还征订了人民日报和求实杂志等,我每天除了读农环委的报刊,还把马兴山主任的报刊借来读。
按照常委会的安排,积极参加有关农业执法、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检查、调查、视察。下去后,与乡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的交谈,到老百姓的牛羊圈棚里和农田里看。
在那一阶段,对全县1955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降水、蒸发量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除了完成好向常委会提交的报告外,还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如:大旱,阻挡不住同心发展的步伐、苦水枸杞使同心走出“突围”干旱的新路子、做活农业这篇大文章、西部大开发形式主义要不得、浅谈同心县农村经济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同心圆枣产业的思路与对策、关于中部干旱带人口转移问题的思考等等。有的发表在宁夏日报、吴忠日报,有的发表在宁夏工作研究和吴忠工作研究等刊物。有好几篇调查报告,吴忠市和自治区领导阅后,还进行了批示。特别是发展同心圆枣产业的调查报告和关于中部干旱带人口转移问题的思考,这两篇文章,引起自治区和吴忠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为后来同心圆枣产业发展和实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态移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时任吴忠市市委书记肖云刚,还邀请我到吴忠市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对我讲:你提出的人口转移,这个思路是既符合同心实际,也符合吴忠的实际,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红寺堡的移民搬迁,一搬就活,一搬就富。你回去后再做一些深入的调查,把你的文章再完善一下,我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这件事情,力争早日实施。
从这写调查报告上,我认识到比实打实的干工作好,至少不得罪人,接触最多的是老百姓,很少和当官的打交道,不仅省心的多,还能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我这个性格和脾气,最不适宜于与当官的打交道,不是我不尊重领导,也不是我不谦虚,而是没有学会溜须拍马,领导说的不对的,就要当面给人家指出来,搞得人家多没面子,肯定是不会高兴的。
不是说所有的领导都见不得我,只是那些喜欢摆官架子,夜郎自大的领导,才见不得我。从十四届到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的领导,我很自信的说,不论是工作关系,还是我们之间的个人关系,搞的都是非常好的。
江山好移,本姓难改,活到老,这个倔强的脾气都没有改掉。人人都有个猛上气,我就更不用说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