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71)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71)
(2023年04月13日

第九章
2.
我做事历来都非常专注,昼夜24个小时,除了吃饭和到外面采购养蝎的一些东西外,基本上都在蝎房里,不是给蝎子喂黄粉虫,就是加温、加湿,仔细观察蝎子的活动。
教材上讲,蝎子生长的环境,温度必须要高于35度,湿度必须达到70%以上。把炉火烧旺了,温度上来了,湿度就下去了,把水喷上以后,湿度达到了,温度又下去了。四面墙壁上都挂着温(湿)度计,不时的盯着看,不停的给火炉里添媒,给蝎盆里喷水。实在累了,就躺到门口的小塑料棚的床上躺一会儿,手里还拿着教材看。那个小塑料棚里,顶上全是水珠,不停的掉落下来。
按照教材上讲的要求,到木材市场买了三寸木材,找来木匠,专门做了一个养殖黄粉虫的木柜,骑着自行车到农贸市场收集烂菜叶子,拿回来喂黄粉虫。
当时买了一车媒,不到半个月,就烧掉了一半多。为了蝎房里保温,还买了塑料薄膜,把房子的四面和顶上、地上全部用薄膜包裹了起来。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到有母蝎的肚子大了,就借了一个小铁车,和妻子到城西边的一个垃圾场,捡回1000多个罐头瓶,又给每一个瓶子里装1/3的干净黄土,把临产的母蝎,用镊子每个瓶子里放一只,单独喂养。
第一次看到母蝎产子,那个高兴就没有办法形容了。按照教材上讲的,一只母蝎,一年产两次子,一次产子最少25只,最多达到72只,幼蝎长到商品蝎,最多需要半年时间。800多个蝎子,就是一斤,每斤价格在1300—1500元。当时算了一笔账,一只母蝎每年产两次子,最少按50只计算,十几只母蝎就能产800多只,半年就能买1300多元,养的1万多只,一年就能产50多万幼蝎,喂养半年至少有600多斤,就能买几十万。越算越激动,能不高兴吗!
母蝎产子时,是一动不动的,一个个小蝎产下后,都上到了母蝎的背上,而且一层一层排的非常整齐,那个母蝎背上就是一个小白谷堆。7天左右,幼蝎就开始脱第一次皮,从母蝎的背上下来,自己活动。
蝎子从出生到商品蝎要脱7次皮,第一次脱皮,成活率连20%都不到,到第二次脱皮,成活率就更低了。
蝎子还有一个习性,就是弱肉强食,大的吃小的,每个蝎盆里,每天早上都有死亡的,再把死亡的蝎子,用镊子拣出来,用锅蒸,蒸好后再晾晒干,才能出售。
养殖了一个多月,种歇越来越少,幼蝎不注意看,就看不到。真是希望变失望,失望最后变绝望。
那个时候,报纸上还天天报道某某靠特色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某某养蝎子暴富了。
我去了好几家养蝎的,基本上都和我养的情况差不多,但是人家都还信心十足,还在继续投资。对我来说,已经到了心灰意冷的时候,再也不敢投资一分钱,就是想投资,也是汗干力尽。妻子比我醒悟的早,她很坚决的对给说:养不成功,欠账不要紧,小心把你的命搭上了。她再也不让我到塑料棚里住。
有一天下午,妻子对我说:你的蝎子啥时候,跑到刘姨家了,刘姨拖地用手拧拖把,把刘姨的手都叮肿了,现在胳膊也肿了,走医院里,估计还要让你出医疗费。
妻子说了,我就赶快到蝎房看,也没有看出蝎子是怎么跑出去的,在给蝎子盆里放黄粉虫时,一不小心,也让蝎子叮咬了,真是钻心的疼,我才算真正懂得了毒如蛇蝎。
不去喂养,觉得那些蝎子饿的可怜,喂养去,又看不到一点点希望,想全部放到锅里蒸了,又不忍心害命。最终的决定是让自生自灭,等着全部死了后,再收拾“战场”。
几万块钱,就这样白白的交了学费。一家人省吃俭用,借东补西,还了整整10年的欠债,到2007年3月,才变成了一个干净穷汉呀!
后来,特色养殖在报纸上、电视上就销声匿迹了。
2007年,在我撰写的《关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人口转移问题的思考》(这篇文章,当时引起吴忠市和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是后来我当移民办主任的主要因素)一文写到:
水,是一切动物和植物赖以生存必不可缺少的资源。从马高庄乡的壕前门,到王团镇的王家海子、白土崾岘,从韦州镇的哈庄子、石锅顶,到田老庄乡的曹渠、黑山墩、阴庄湾,缺水的事情天天发生,买水的故事年年更新,惜水的做法代代相传,盼水的美梦人人做着。年年抗旱年年旱,年年救灾年年灾。
同心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曾试验过,狐狸、蝎子、蚂蚁、鹌鹑等等,都没有养殖成功,不是没有吃苦,也不是技术不到位,而是完全不适合自然规律,甚至违背了自然规律。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把居住在山大沟深、远离交通干线、远离水源、信息闭塞,不适宜于人类生存地方的人,进行生态移民,才能够实现山头绿起来,老百姓富起来的梦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