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54)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54)
(2023年04月04日
第七章
6.
下流水乡按照自然地理,可分为两大板块,一块是北部的长沙河流域,包括土塘、上流水、下流水、北沿口、石泉、红岗岗、新建(卡池盖)、沙梁、新庄子等9个村庄,长沙河流域有地下水、煤炭等资源,还有天然草库——米钵山,但是耕地面积非常少。另一个板块是南部山区,包括套套门、麻黄沟、白卷子、小川子、白疙瘩、萝卜窝子、大滩川、北圈口子、中圈口子、南圈口子、张套子、田家滩、黑套子、大台子、朱家川子、东梁、井儿沟等17个村庄,虽然耕地面积比较大,但水资源奇缺。
下流水乡自成立后,乡政府驻地一直在下流水村,一方面地理位置比较偏,另一方面那时候没有通乡村公路,交通不便。南部山区的村庄占全乡的三分之二,群众到乡政府办事很困难。在1985年以前,就曾有过将乡政府搬迁到兰银公路(109国道)通过的北圈口子的议论。议论归议论,但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杨汉赞书记到任后,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将乡政府的搬迁提上了议程,正式向县人民政府上报了搬迁乡政府的报告。
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实地踏勘论证后,批准了搬迁乡政府的报告,安排财政局拨款,开始新乡政府建设,同时要求在1986年底完成搬迁任务。
当时,在全乡范围内也掀起了一场风波,主要是长沙河三村(上流水、下流水、石泉)强烈反对搬迁,有人曾组织群众到县上、自治区反映,也有人写匿名信,向国家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写信反映。他们点名道姓的告马汉鑫乡长和我,说我们两人都是南部山区的人,搬迁乡政府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要增加国家的投资。
反映了也就反映了,县上、自治区也没有当回事,新乡政府还是继续建设。说白了,我是个一般干部,就没有任何决策权,在领导决策时,认为搬迁是很有必要的,就顺水推舟,没有提反对意见。“天塌下来,有大个子当着”,我管都没有管。
那时候,县财政也没有钱,记得拨付了15万元,要求建三栋砖瓦房。中学、小学、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畜牧站、供销社、信用社的搬迁,由所管部门研究解决,其他(敬老院、农具厂)的由乡政府自筹资金解决。
1986年10月28日,乡政府先从下流水搬迁到了新建的乡政府。三栋房子,前面的一栋6间,是领导和两办的办公室,后面一栋6间,2间是灶房,2间是餐厅(实际上是一个会议室),一间是库房,一间是炊事员宿舍,东面的一栋6间,全部是干部办公室,每间房子,都安排了2至3名干部,既是办公室,也是宿舍。
那时候的办公条件,和现在就没法比,可以说,现在村上的办公条件比那时候乡镇的都强得多。
后来,几经行政区划调整,下流水乡的行政建制,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划归中宁县徐套乡管辖。好在中学没有撤销,学生上学不用跑更多的路。
从2004年起,下流水地区和环香山一代的乡亲们,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就是大力发展压砂西瓜种植,创出了“硒砂瓜”的品牌,逐步实行了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退休这几年,我有时间回老家了,夏天每次去,都要到乡亲们的瓜地里看看,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要和他们聊聊,他们靠种植硒砂瓜脱了贫,靠种植硒砂瓜发了财,大部分家庭都建起了大瓦房,有很多家庭购买了大型运输车辆,还有不少家庭,在同心县城购买了楼房。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下流水是我的故乡,我的根永远在那里。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说法,每一个人到老了的时候,对故乡的思恋,就会越来越浓。很多出外几十年的人,在他弥留之际,都要给儿女安顿“把我送到老家,睡到那里稳当。”
今天早上,有位老朋友给我发来微信说,看了我的《慢慢回家路》,觉得有些话说的早了一些。实际不早啊,回想起搬迁乡政府,还就像是昨天,可是已经过去30多年,快40年了,不论做什么事,还是要抓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