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变迁

(2022-11-15 08:22:09)
标签:

生活

记录

  乡村变迁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农历壬寅年十月廿二  晴   微信号mxf7880)

  1981年年底,我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堂哥马希升病重,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差,经济条件更差,查出是癌症后,再没有看,就一直在家中休养,说是休养,实际上就是等着离世。

  当时我们家已经从北沿口搬迁到北圈口子有10年时间,我曾多次到北沿口去看堂哥,堂哥还给我讲过他在河里拾石头,给我爷爷、奶奶镶坟的事,也给我讲,他活不了多长时间了,让我无论如何要去送他。

  1982年12月11日(农历十月二十七),堂哥走完了他49年的人生历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得到消息后,我骑着自行车就赶到了北沿口。那时候,侄儿们都还幼小,与堂嫂商量堂哥的后事,嫂子哭着说:家里只有七角钱,再没有一分钱。听了堂嫂说的,我还能说啥呢,就动员大家力所能及的举散乜贴,让堂哥希瑞(老叔的二子)收钱,让六弟登记,大家凑了2700多元,把堂哥起送了,还剩余了1360多元,我交给堂嫂。

  1985年5月1日(农历三月十二),我的堂侄马秀儒,在北沿口的小煤窑发生了意外,在快上到井口时,一下子掉到了井底里,立即送到同心县医院抢救,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才29岁。

  当侄儿拉到家中后,连一个木床都没有,就是一块木板也没有找上,找了一个羊圈的铁栏门,上面铺了一床旧被,就把侄儿抬到了上面。料理后事,也是没有一分钱,还是我动员大家一起来凑。

  这两件事,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我从来也没有忘记过。我有机会,就给晚辈们讲: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现在条件好了,也要讲节约、节俭,不能浪费任何东西。

  那时候,送“埋体”,每个人最多散一块钱,小孩子就是几分钱,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还给送“埋体”的散一顶白布帽子,条件差的,就不可能散。

  现在,送一个“埋体”都要花几万块钱,条件好的都在十几万。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回族的丧葬习俗,主要特点是速葬、薄葬、土葬,一般不注重修饰坟墓。现在条件确确实实比过去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但还是应该提倡移风易俗,一定要做到厚养薄葬,不必要花的钱,就一分也不要花。

  我退休以后,加入了同心爱心救助协会,每年都要走访很多孤儿,也量力而行的捐赠一些款,我觉得把钱应该捐赠给那些最需要的人,才是最应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