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山区发展之路确实很宽
(2022-09-14 06:23:34)
标签:
生活记录 |
旱作山区发展之路确实很宽
(2022.09.13.
仲秋时节,与进诚、英忠、希良、希明相约,乘坐英忠叔的车,去海原县的贾塘乡。在一行5人中,我的年龄最小。此行的目的,主要看那里的农业产业是怎么发展的,发展的好不好。
选择去贾塘乡,是我的提议,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贾塘乡距离同心比较近,大约就100公里左右,当天去当天就能返回,没有太多的费用;二是贾塘乡是同心的近邻,同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比较接近;三是贾塘乡的书记马月芳是自己的亲侄女,她一定能抽出时间带我们去看,也能给我们说实话,能够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
到达贾塘乡政府后,侄女把我们引请进了到她的办公室,办公室的面积很小,有一套普通沙发,一套办公桌椅和一个书柜。办公桌上摆满了文件和统计资料,还有打开正在写的工作笔记。侄女忙着边给我们沏茶,边和我们寒暄。我走到墙上挂的一张《海原县贾塘乡地图》前,边看地图,边问侄女贾塘乡的一些基本情况。从她对答如流的情况中就能看出,对全乡底子清,情况熟,工作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贾塘乡位于海原县的中部,乡政府距离海原县城有25公里,全乡共有9个行政村。她的手由上到下指着说,这是双河村、堡台村、马营村、后塘村、王塘村、黄坪村、贾塘村、贾塘新村、南河村。全乡户籍人口有8900多户3万余人。境内自然地貌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多以山间盆地、梁峁山地和小型河谷阶地为主。年平均降水量大约约在300至400毫米之间。黑海高速和G341公路从贾塘乡横穿而过。境内北部有杨坊河、马营河,南部有郑旗河。这3条河,属于季节性河流。
侄女原任三河镇镇长,到贾塘乡任职刚3个月时间,听了她对全乡情况的介绍,大致翻看了她的几本工作笔记,又看了最新的一些调查统计表册,她确实像个乡镇书记的样子,工作做的很细致,也很扎实。
我给侄女提出要求:我们今天来,主要是实地看看你们发展的产业、看看乡村旅游项目、看看生态建设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走访几户返贫风险较大的农户,如果有时间,就和群众交流、交流。路线由你决定,不要来回跑路,不能浪费时间,原则是不影响乡上和村上的工作。
侄女带我们看的第一个点是“蔬菜绿色标准园创建项目”。园区占地面积5080亩,辣椒的种植面积最大,而且长势特别好,蹲到数了数,每株辣椒树,挂果在40至80个。土地是从农户流转来,流转费220元/亩,农民在园区务工在10个月,每年3月份从整地、种植开始后,一直能干到年底,日工资,女劳动力120元,男劳动力150元。园区就在他们的家门口,吃住都在家,不花交通费,而且也没有什么大的风险,工资基本上是干吃净落。一个妇女每月打工按照20天计算,月收入就是2400元,一年按照10个月的打工时间计算,收入就是2.4万元。和在现场的农民群众聊,他们说:过去种糜子、谷子,一亩地的纯收入也就是200多元,现在土地流转费220元,而且是很保险的220元。在园区里打工,又学技术的又挣钱,真是好事成双。
第二个点是万亩麒麟瓜基地,一座座小拱棚,在远处看,好像是山间盆地里的一个大明湖,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技术员告诉我们:每亩的产量一般在7000斤左右,订单价格在2.8至4.4元之间。我心算了一下,平均价格不要说3.6元了,就按3元计算,亩毛收入也超过2万元。运作模式也是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由企业统种、统管、统收。希良老兄感慨的说:我活了72岁,还没有见过旱地的庄稼这么种,收入有这么高,一亩旱地能收入一两万,比抢钱都来的快。进诚爷说话的语速快,是村上出了名的“机关枪”,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喊着说:赶快到一起照几张相,赶快到一起过好好照几张相,不好好照几张相,回去后悔的还睡不着。
这两个点算是新产业,确实发展的很不错,一是种植的面积大,二是长势特别好,看得让人心里很高兴,很激动。
接着侄女带着我们又看了好几处当地的传统产业,有甜荞麦、苦荞麦,有食用葵、有马铃薯,还有谷子,都长势都特别喜人,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坐在车里,希明老哥说:今天沾了希丰的光,真没想到一个贾塘有这么多好看头,人家的庄稼就是让人爱呢。老“机关枪”接过希明的话说:早上喊你,你还不想来,说了马希丰也来着呢,你才来了,时间紧的很,不是我们到瓜瓜山看一回,还有看头。
黄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打造的非常漂亮,不仅服务功能很完善,而且绿化美化的很不错,文化氛围很浓,有书读,有报看,还有文化长廊和凉亭。我仔细的看了每一面宣传墙,内容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喊空口号的那种。
在后塘村,我们见到了海原县政府办驻村第一书记李晓龙,他是一位退伍军人,那个被子叠的还和部队的一模一样,就像是一个木头块放在床上。我翻看了他的第十三本驻村笔记,字写的很漂亮,记得也很详实。拿出手机拍了几页他的笔记,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写在他笔记扉页的:“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胸中常谋富民之策。”他微笑着说:我驻村5年了,到后塘村驻村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这里的发展越来越好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了。我说:我看的是你的第十三本笔记,你总共写了多少本笔记?他回答说:驻村5年了,现在写到第23本。
贾塘乡政府所在地,算得上是一个热闹的小镇,主街道有2.2公里长,我问了一家饭馆的老板,他说沿街的各种铺面有300多家,我们开餐饮业的就有50多家。街道上的人流熙熙攘攘,路上跑的小车来回穿梭,真乃是一片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
晚上,回家躺在床上,白天的所见所闻漫过心扉,感慨不已。进诚爷在那火红的辣椒田里说:我们都是骑的驴找驴,没有想到贾塘有这么大的变化。他的这句话让我一遍遍深思:多少年来,我们确实一直在骑着驴找驴,看不到干旱地区的优势,只是催着逼着老百姓自己发展,就没有想到规模化发展,有如此大的优势。乡村振兴,贾塘乡有所作为,为同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应该有触动和启示:创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势在必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