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变化能看得见也感受得到
(2022-08-27 07:49:25)
标签:
生活记录 |
我们的变化能看得见也感受得到
(2022.08.26.
同心县老村庄名字,一般与地形地貌有关,譬如:王团镇东部山区,村庄名字以“崾岘”冠名的居多,套子崾岘、驼骆崾岘、羊路崾岘、柳树崾岘、丁家崾岘、王家崾岘等。马高庄乡的村庄名字中,多有“洼”和“湾”,白家阴洼、白家阳洼、汪家阳洼、杨家洼、赵家洼、赖家洼、马家南湾、郭家大湾、冯家、乔家湾等。下马关镇地势平坦,很多村庄名字中就有一个“滩”字,申家滩、白家滩、马家滩、刘家滩、张家滩等。
河西镇的同德村,一听这村名,不用介绍大家就能想到是一个新村,不是老村庄。这是同心县在“十二五中南部生态移民”中建成的两个移民村之一,地处米钵山东坡,石峡口的南面,过去人们都称之为小洪沟。同心扬水工程建成后,这里没有开发,固海扬水工程建成后,这里也没有开发。迟迟没有开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这里的黄土层太薄,最薄的地方,不足半米深,下面就是砂砾层;二是这里的土壤含碱量高,不适宜于作物生长。
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之初,在全县范围内曾搞过一次系统的人口和土地普查,居住在山大沟深、严重缺水、交通不便地方的有3.13万户13.3万人,这些人口都是需要移民搬迁的。主要安置地选择在下马关、韦州、河西镇沿路近水的地方。当完成“十一五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任务以后,用于安置移民的空间就基本上没有了。
在安置地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就打起了这块荒芜土地的主义,请农业勘察设计院,挖了一排又一排的探坑,对土壤进行详细的勘测。最终根据勘察设计院提出的建议,进行开发建设。按照土地面积,确定建设移民安置房1379套,安置移民1379户,大约5800多人。
同德村的建设,是移民搬迁安置与后续产业发展同步进行的,2012年10月19、20两日,首批搬迁安置了王团镇的200户移民群众。移民刚搬迁来,就进入了寒冷的冬季,这里又是一个风口,一场接一场的大风,黄沙滚滚,铺天盖地,有些移民就打起了“退堂鼓”,想着再搬迁回老家。摆在我们移民人面前的最大任务,就是“稳得住”,那个冬天,我们移民办的同志,天天都往同德村跑,一家一户的做工作。
2013年,一个崭新的移民村建成了,移民搬迁安置成为重中之重的大事,先后完成了预旺镇李家洼子、王团镇刘家川徐峁自然村、甘草掌、堡子掌等村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村子里就有了人气。
移民搬迁的时候,他们的人均年纯收入不超过2000元,有很多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连1000元都达不到。在山里有房屋的,搬迁时还有些木料,住窑洞的除了少量的粮食,就是几个铺盖卷,最好的家具就是有一个案板,那些锅碗瓢盆,早都被烟熏火燎成黑色的。坐在车上的移民,都穿的破破烂烂,有五六岁的小男孩,还是光屁股的,他们小手上是厚厚的污垢。
在我没有退休的时候,每年都几十次的到同德村去,就是退休了,虽然去的次数没有过去多,但每年都要去很多次。同德村年年都有新变化,移民群众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过万元,移民常住户有70%的户,续建了新房,有2/3的户数有了家用小轿车。
同德村不仅有7500亩的节水灌溉有机枸杞,有扶贫车间,有集中养殖场,而且还有综合市场,学校和幼儿园。走进村级活动场所,便民服务室、村卫生室、图书室、综合文化活动室,应有尽有。在文化广场上,有健身器材,有文化长廊,有凉亭。每一条巷道里,都有路灯,有林带,家家门口都有小花园。
不论走进哪一家,都非常干净整洁,屋子里的家具都摆的满腾腾的,在这里分不清到底是城市还是乡村。我和他们聊,你们说搬迁来好,到底好到了哪里?他们说:我们过去住的窑洞,现在住的大瓦房,过去出门有辆摩托车就洋气的不得了了,现在出门都是小轿车,过去娃娃上学愁死人,现在娃娃上学就在家门口。支部书记冶学云说:我老家刘家湾湾子,别人没有去过不知道,您马主任去过多少次,谁也哄不过您,后面背的是大山,前面望的是大山,不下雨身上都是土,下了雨鞋上全是泥,跑到哪里去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是枸杞庄园,年青人有事干,就是年龄大一点,出去摘枸杞,也能收入百儿八十元。
在扶贫车间,我和几位妇女聊,她们说:在山里住的时候,我们还知道啥叫个化妆品,就是买几棒棒“棒棒油”,男人不给钱,我们也干瞪眼,现在我们个人挣钱个人花,把“棒棒油”早都忘掉了,水了油了一买就是一套。一位少妇笑着说:我们能挣来钱了,在家里的地位也和过去不一样了,有些事男人开始和我们商量着来,再也不是他们说了算。
每次下去,都觉得时间过的很快,走访不了几家,就又到了回家的时候,就想着下次一定早早来,多走几户,多和他们聊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