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 |
校园的秋色
初次读郁达夫的散文《古都的秋》,是在喊叫水中学读初中的时候。给我借书的是小学部的方宁欣老师,她是上海青浦人。那天,我给方老师还去了几本《少年文艺》杂志,方老师又借给我一本《郁达夫文集》,集子里就有《古都的秋》这篇散文。
那时候的我,才十五岁,记忆力非常好,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就把这篇散文背会记到脑子里,虽然时间过去快50年,现在也能背诵出来。
文中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古都的秋味。
郁达夫饱含真情、富有韵味的文字,让我久久难忘。
昨天中午,装潢部的小马子驾车,拉上我去下河湾完小量墙面尺寸。当走进校园,就被浓浓的秋色吸引,下车后,快步走上二楼,饱尝了起来,在蓝天白云之下,高大的垂柳,挺拔的青松,一簇簇花灌木,还有盛开着五颜六色花朵儿的花卉,相互衬托着,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校园生态图。双手执着手机,拍摄下一张张美丽的瞬间。
从二楼下来,就在校园里来回的走动,就想尝一尝“秋”味儿。这里的秋天,如同郁达夫所写,“来得清,来得静”,但没有悲凉之感觉。出生和生长在旱塬上的人,对绿色是最情有独钟的,满目郁郁葱葱的绿,高低错落有致,各有各的风姿和风骨,松树有松树的风格,杨柳有杨柳的礼赞,校舍有校舍的景致,高高的旗杆,鲜红的国旗,每一处都是绝美的风景。
虽然孩子们还在国庆节的假期里,但仿佛听到他们稚嫩的歌声: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
记得过去看过一幕名字叫《园丁之歌》的话剧,园丁的劳动是最辛苦的,园丁的劳动关系着未来,栽培树木和花卉不易,培养教育孩子们更不易。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但育人离不开好的环境,为了孩子们都能够茁壮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