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雨水更多山更绿老百姓的日子更甜美
——关于宁夏退出“硒砂瓜”产业的一些思考
说到“硒砂瓜”,自然就联想到中卫环香山一带,因为这里是宁夏“硒砂瓜”的主产区。今年3月中旬,在环香山一带围绕种与不种“硒砂瓜”,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因为季节不等人,最后的结论是:今年全部种,到了明年再说。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种与不种“硒砂瓜”聚焦到了生态环境这个点上。
压砂种植破坏生态环境吗?回答是肯定的。
笔者多次到“硒砂瓜”的主产区走访调查,压砂种植不但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修复起来需要的时间很长,花费的代价很大。具体现象可以举出以下几种:
第一,凡是有河砂资源的地方,无一幸免,因压砂采砂挖的千疮百孔,在地面上留下了一个个大坑。多少年来,长沙河再也没有听到过、见到过波涛汹涌的山洪,沿河而挖的一眼眼大口井、机井,因不断的抽水,水量逐年减少,大部分已经枯竭。
第二,看到“硒砂瓜”能带来经济效益,人们把压砂种植看成了向土地索取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仅在合法的承包耕地上压砂,而且无视国家法律,大量的非法开垦荒地压砂种植,使这一地区本来就稀疏的植被雪上加霜,生态植被越来越稀疏。一年四季,除了“硒砂瓜”生长的4个月外,其余的8个月时间,看到的是清一色的压砂地,显示出一片荒凉。
第三,随着对压砂种植对土壤变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因压砂时间长短和连年种植,对土壤入渗蒸发效应、土壤氮磷钾的变化、酶活性和病虫害等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不想用研究出来的数据说,用一句老百姓最普通的话来说,大家就会更明白:年年种瓜,已经种不成了,不是死,就是瓜不好吃,愁着种不活,种活了也买不出去。
第四,这里本来是一块无工业污染的净土,能够看到天高云淡的美景,可是过度的压砂种植“硒砂瓜”,大量的使用农膜,“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源,每到春风起,一片片农残膜随风狂舞,正如老百姓所说:制不住的沙尘暴,吹不完的塑料片,看到绿水青山到何年?
我们在看到“硒砂瓜”给当代人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看清楚以上四个方面给今后这一地区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土壤沙化,植被退化,生态恶化。
(2)“硒砂瓜”何去何存,生态环境说了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有教育文化发展快慢的因素,有经济基础薄厚的因素,也有工业发展快慢的因素,但最本质的差别,还在于气候上的差别,而气候的差别,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由生态环境决定的。南方的石头山上,绿树葱葱,西部地区的黄土山上连草都不长;南方除了住人的地方和道路以外,基本上看不到裸露的土地,西部地区除了公园和道路两侧的林带,再很难看到绿色。其它的不说,就说我们这里一年刮大风不能干活的天气比人家多了多少天。
我们是一个有历史责任的民族,既要为当代人着想,也为子孙后代负责,绝不会干吃当代饭,断子孙路的愚蠢事情。已经看到、已经研究出压砂种植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并且修复的难度大,需要的时间长。因此,我们从现在就停止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何乐而不为呢!停止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
压砂种植,必须有序退出,这是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有序退出,是为了高质量的发展,也是真正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3)如何退出,怎么退出,这是难点中的难点。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也是最会算账的。连年种植“硒砂瓜”成活率不高,病虫害多,瓜的品质和产量下降,已经到了想种不敢种的时候了。从2004年算起,最早的压砂种植地已经有17年了,压砂地里,已经不再是纯一色的“硒砂瓜”了,我们看到有的种植枣树、核桃树和文冠果,有的栽种了枸杞和金银花等,最原始的,为了轮作倒茬,在压砂地里播种了小麦,这些现象说明农民早已经开始想办法了。在这个时候,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就要积极作为,因势利导。
要客观公正的给农民群众算清种植“硒砂瓜”的经济账。据笔者调查,种植一亩“硒砂瓜”的成本最低的需要600——800元,最高的需要1000——1200元(包括种子、肥料、机械、补水、人工等,不包括压砂成本),一亩地的收入参差不齐,最低的有几百元的,还有1000多元的,最高的高不出3000元。除去成本,每亩“硒砂瓜”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左右。今年3月25日,我和一位勉姓的农民交谈,他说:我的地不好,一年种下来,成本和收入是张瞎子出门李瞎子进门——谁也不见谁。我又问他:没有收入你为什么还要种?他很无奈的对我说:人家都种,我不种再种啥,就是赔了都得种,不种没干头。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下大气力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发展一定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更快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压砂种植有序退出,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为了高质量发展。
环香山一带,在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种植“硒砂瓜”并不是一座“独木桥”,可选择的道路有千条万条。在压砂种植有序退出上,要做好“禁退复转补”五篇文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