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纪实 |
中部干旱带硒砂瓜产业的路应该怎么走
(2021.03.23.星期二.农历辛丑年二月十一.晴.微信号mxf7880)
我区中部干旱带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导致生态植被稀疏,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004年以来,逐步形成了以中卫环香山一带的沙坡头区(香山乡、兴仁镇、常乐镇、永康镇)、中宁县(鸣沙镇、白马乡、喊叫水乡、徐套乡)、海原县(关桥乡、高崖乡),共辐射10个乡镇,124个行政村的百万亩压砂硒砂瓜产业带。生产的硒砂瓜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硒含量在0.0026——0.0048毫克/千克、维生素C含量6.2——10.5毫克/100克、总糖含量5.6——9.4克/100克),瓜瓤鲜红,爽脆解渴,不仅成为中部干旱带独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而且也成为瓜农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同时硒砂瓜标签,逐步取代了这一地区“苦瘠甲天下”的标签。当地群众无不高兴的说:种植硒砂瓜,让我们断了穷根,走上了富裕之路。如果不是探索出硒砂瓜产业,就没有今天这么多漂亮的砖瓦房,也没有这么多的家庭轿车和大型运输车,硒砂瓜让我们活的越来越“展脱”了,活的越来越潇洒。

我区中部干旱带硒砂瓜,辐射范围广,种植面积大,经济效益好,2018年7月3日,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中卫硒砂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压砂种植硒砂瓜,是在不断探索中走出的一条符合中部干旱带实际的成功路子。环香山硒砂瓜品牌也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亚于中宁枸杞。
但是,硒砂瓜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大量使用农膜,“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
第二,因违法开垦荒漠压砂种植,生态植被人为破坏现象较为突出。
第三,因连年种植,不倒茬,不歇地,土壤有机质逐年在下降。
第四,因诸多方面的原因,硒砂瓜的品质和产量也已经凸显下降趋势。
如果不严禁违法开垦荒漠土地压砂种瓜,不加快科学研究转产方向,不狠下决心遏制面积的扩张,不仅中部干旱带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不能走向良性循环,而且硒砂瓜产业的路也会越走越窄,不可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硒砂瓜品牌也不会再那么鲜亮,将会出现滞销,使瓜农的经济收入出现断崖式的下降。

中部干旱带硒砂瓜产业的路应该怎么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而重大的课题,就此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
一、要紧紧牵住生态治理的“牛鼻子”,突出“统筹山林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中部干旱带最显著的“带情”,就是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因为这个显著的“带情”,导致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只有紧紧牵住生态治理的“牛鼻子”,突出“统筹山林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快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荒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生草,草涵养水分,生态植被越好,扬沙浮尘天气就越少,降水量就会越来越多,生态环境就能从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
发展硒砂瓜产业,绝对不能走资源掠夺性、违法开垦荒漠为代价的路子,不仅要严格控制种植面积,而且要严禁违法开垦荒漠压砂种瓜,使荒漠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让生态植被的面积逐年扩大,促进生态环境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有了“绿水青山”,就不愁没有“金山银山”,在保护和修复生态植被这个根本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任务上,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如果动摇了,松劲了,都是一种犯罪。
要突出“统筹山林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在“系统治理”,重在持之以恒。一定要预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再不能走发展硒砂瓜产业,就可以违法开垦荒漠压砂种瓜的老路。
二、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彻底转变“广种薄收”的观念。
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中部干旱带硒砂瓜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走种多不如种好,种好不如种优的路子。对现有的压砂地,要进行一次系统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凡是违法开垦的荒漠压砂地,一律退出种植,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愿退出种植的,不再追究其违法责任,在规定的时间内,拒不退出,强行种植的,绝不姑息迁就,要严肃追究违法责任,并依法给予经济处罚。
要为在合法承包地种植硒砂瓜的瓜农,提供好优良种子、苗子,技术人员及时做好田间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要落实好轮作倒茬,杜绝连年种植,不轮作倒茬的现象发生。严防硒砂瓜品质和产量下降,瓜农受到损失。
要加强地膜的使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杜绝“白色污染”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要研究出台地膜使用、管理、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的规章制度,向硒砂瓜产区的群众广泛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自觉执行。
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规范硒砂瓜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和不法行为,对欺行霸市的重点人,做大露头就打击。
要做好硒砂瓜的宣传工作,加大保护环香山硒砂瓜品牌。
三、要加快中部干旱带硒砂瓜转产的研究工作,让瓜农看到“硒砂瓜种不成了还有新的希望”。
硒砂瓜算不上中部干旱带最好的产业,但是目前群众收入最高,覆盖面最大的产业。这一地区的贫困群众能够如期实现脱贫,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硒砂瓜产业的发展。
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怎么种,种什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当种植某一种作物,土壤中供给这种作物的养分耗尽之后,无论怎么用心去操作、管理,都不会生长的更好。
随着硒砂瓜种植年限的增加,一是土壤板结现象普遍凸显;二是土壤中为硒砂瓜生长所提供的养分显著下降;三是硒砂瓜的病虫害逐年增多;四是硒砂瓜的品质逐年下降。
鉴于上述问题的出现,加快中部干旱带硒砂瓜转产的科学研究,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因此,一是要给农业科技机构压担子,限时间,做好转产的研究工作;二是要及时总结瓜农们自我转产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加以推广。有一句话说的好,“高手在民间”,有很多创新和发明,都来自于农民群众,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出台政策的事情。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就是平时不调查,不研究,即便是发现了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该纠正的不纠正,该禁止的不禁止。某一天,听到有大领导要来,才慌了手脚,想方设法的打听大领导来要看什么,才开始梳理存在的问题,挖空心思的想着怎么才能让大领导发现问题。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大领导来调研发现问题后,不是想着怎么去整改,而是想着怎么去回应领导,不管考虑的成熟不成熟,也不管能不能行得通,不调查,不研究,就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出台政策。想的不是让群众能够及时看到红头文件,而是怎么才能让领导在第一时间看到。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对干部提出“只做不说”的要求,基层干部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群众,群众有疑问,他们提出问题,基层干部不回答能不能行啊!群众和干部是有区别的,领导可以给干部瞪眼睛,眼睛一瞪,干部就不敢说话了,但干部就不能给群众瞪眼睛,如果真的给群众瞪了眼睛,说实话,也是白瞪,群众非要个说法不成。
出台每一项政策,都要把上面的政策和领导的讲话精神,要吃透,要全面的领悟了,把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查研究的一清二楚,才能研究出台,不能只图快,不图实,更不能什么事情,先表示,再等着上面出台文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