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纪实 |
不吹牛,真养牛
(2020.12.16.星期三.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初二.晴.微信号mxf7880)
今天,参加县扶贫办主题党日活动。

2008年4月,我从人大机关调任县委办副主任、生态移民指挥部综合部副部长,2010年5月,又兼任扬黄办主任,2015年3月任扶贫办主任,工资关系一直在县委办,组织生活在县委办、扬黄办和扶贫办过。今年3月退休之后,组织关系就留在了扶贫办,组织生活就在扶贫办过。
退休之后,主动退出了扶贫办工作群,我的想法是不去妨碍大家,不在群里,他们可能还有所顾忌,放不开手脚工作。但还在扶贫办党员的群里,就是为了能够按时参加组织生活。

今天,在扶贫办主任杨国林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参加了本月主题党日活动。这次活动准备的比较充分,安排的很充实,先后去观摩了河西镇旱天岭集体肉牛养殖合作社、韦州镇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下马关镇三山井扶贫车间和申家滩村肉牛养殖场,最后到预旺镇红军西征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听了马汉德同志讲解红军西征在预旺堡的重要活动。

八年前,说同心人养了多少万头牛,恕我直言,那是在吹牛。因为每一个村子我都三番五次的去过,老百姓到底养了多少头牛,我最清楚。
2015年3月5日,我到扶贫办任主任,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又一个村一个村的跑,到每一个养牛场看,才搞清楚了牛的存栏总数。
那时候,我到村上和村干部、老百姓交谈,他们说养了多少头牛,我就到牛圈去看,说的多,养的少。我的气一下就上来了:你们能不能说点实话,再不要见了认识的人,说的是不认识的话,你们说假话,不就是想套项目,骗补助,你们想过吗,骗到最后,你们是自己把自己骗了。
六年时间过去了,村干部、老百姓吹牛的毛病改掉了,真养牛的习惯养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高兴,养牛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养牛的规模越来越大,养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养牛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
在每一个点上,看牛的数量和膘情,听他们介绍情况,聊市场价格和收入情况,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每一个数据都是很具体的,说话的底气很足,对今后的发展很有信心。
旱天岭村集体的牛,已经很牛气,很多媒体都报道过,用不着我再多说什么。但是,我最想要说的,就是农户股份制,村集体已经给全村每口人分300块钱的红利,这是很新鲜的。从过去村干部上门催收这个款哪个款,到现在村上给老百姓分红,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过去,老百姓对村集体的事,持的是“众人的老子死了没有人哭”的态度,现在,人人都能关心集体经济的发展,这难道不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吗?
看了韦州镇的万头养牛基地,那才叫震撼。养殖基地占地700多亩,建起了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已经有33户进入基地发展养牛,存栏的牛达到5000多头。据了解,像这样的规模,在韦州镇还有庆华村和马庄子村。庆华村的金义刚和马庄子村的王新云,都是我的老熟人,也是带头致富的大能人。
养牛业能够成为韦州镇的主业,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过去的韦州,除了韦一村、韦二村外,真正有钱的人没有几个,贫困户倒不少。韦州人的名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就一直不好,就是涉毒在全县乃至全国出了名。
在近十年,韦州人不仅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也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摘掉了贫困帽子,也摘掉了毒品重灾区的帽子。今日之韦州,已经成为全县的养牛大镇,老百姓既安居,又乐业。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干下去,韦州人就能重振雄风,成为全县的经济强镇。





在下马关镇,看了三山井村的扶贫车间和申家滩村的养牛产业,确实干得很不错。镇长贺伟同志介绍了全镇脱贫攻坚的情况,一切都在变,民居在变,人的精神面貌在变,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贺镇长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好干部,在生态移民和脱贫攻坚中,都是把干放在第一位,不仅能够独当一面,而且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不退缩。今天与他交谈的比较多一点,他还是过去的老作风,讲实情,说实话,对各村的情况了解的很全面,对今后的发展也有思路。
申家滩村的支部书记王平,是一个能人,他把自己的发家致富已经不当一回事了,脑子里想的都是全村老百姓奔小康的事情。他带领群众养牛,这件事情做的特别好,既想到要干短平快的育肥增收,也想到多养基础母牛长远发展的事情。



从今天看的情况,过去有钱人没几个,现在愁吃愁穿的没几个,这是最了不起的变化。
农民现在发展的底气很足,发展的劲头也很足,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了,再过五年,农村的发展变化会更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