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怎么才算真正实现稳定脱贫
(2019-10-22 06:00:56)
标签:
工作生活记录 |
贫困户怎么才算真正实现稳定脱贫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贫困户脱贫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我们简称为“两不愁三保障”。
这个目标是一个具体的目标,并不抽象,人人都懂。其最核心的是“稳定实现”四个字。我个人理解“稳定实现”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真正激发出来了,有了比较强的自我“造血”能力,也就是说有靠得住的产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便是不再扶持,自己也能够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第二,贫困户家庭的适龄儿童能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家庭成员的基本医疗真正有了保障,不再出现无钱上学、看不起病问题;第三,有安全住房。
一户贫困户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就算是“稳定实现”了脱贫目标。
从目前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看,通过扶持发展产业、完善农村低保和社会帮扶,绝大多数贫困户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了,基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不存在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就是无劳动力、直接靠政府养活的家庭,只要“兜底”政策落实了,也不存在一点问题。绝大多数贫困户家庭,通过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居住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居住危房危窑基本没有了。义务教育阶段,子女上学也不成问题,完全有条件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读书。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全覆盖,小病和常见病都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实事求是的讲,被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有98%左右的都稳定实现了。但是,有2%左右的确实还有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贫困户:一是有两个以上读大中专或者上高职学生的家庭,他们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日子肯定过得紧巴;二是家庭成员患有大病、重病的家庭,虽然医药费报销的比例一再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不能报销,交通费、食宿费不能报销,需要自己出的钱肯定就多。特别是有人患了癌症的家庭,往往是有病乱投医,花费就更多了。一人得癌,全家围着病人转,收入少了,支出多了;三是日子过得不穷,而心穷的家庭,本来“两不愁三保障”没有一点点问题,但是,他们的心穷,不管是谁去他家,都喊叫着说:你看看,我们就这么个要啥没啥的家,能算是脱贫了吗?他们装的和真的一样,扶持多少都不够。
距离2020年脱贫“交卷”的时间越来越近,攻坚的力量要下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发展增收产业上不放松。说一千道一万,没有产业,就没有自我“造血”的功能,没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就没有收入。因此要在产业发展上精锐出战,聚焦发力,真正能够做到家家都有一条进钱的路路子。
第二,在激发内生动力上不放松。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还在于贫困户要苦干实干,如果睡定等着扶,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稳定脱贫。从绝大多数已经脱贫的成功经验看:扶贫要扶志,扶志最为先,有志事竟成,无志就受穷。只有把贫困户内生动力的“细胞”激活了,脱贫的事情就好办了。
第三,在完善保障措施上不放松。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有些特殊的贫困户,只能依靠完善落实保障措施,才能够真正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把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在落实的环节上,要环环紧扣,跟踪盯紧。
第四,在思想教育引导上不松劲。这个社会最复杂的是人的思想,最难摸清的也是人思想。贫困户一般都重视的是给他的为什么多,给我的为什么少,想着怎么干的少。因此,在思想教育引导上不能松劲,既要引导他们苦干实干,也要引导他们说实话讲实情,做诚实的人,做勤劳的人,做有志气的人。
第五,在基础工作完善上不松劲。贫困户进入的准不准,退出的对不对,家庭基本情况清不清,台账与实际相符不相符,程序走到没有走到,这些既是群众最敏感、最关心的事情,也是验收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依据。因此,要像打篮球一样,实行人盯人的战术,要变成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乡镇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自觉,不能完全依赖于扶贫部门。现在,有一种现象,有的乡村干部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扶贫部门的干部下去了,就干上一阵子,扶贫部门的干部刚一走,工作就停下了。有的乡村第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后检查过多少次,还继续存在着。应该是自己要干的工作,把借口也找在群众的身上。
脱贫攻坚,千秋伟业。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真正要答好这份试卷,来不得半点的粗心大意和敷衍应付,要细心、细心、再细心,落实、落实、再落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