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地方和人(10)——一马平川的田家滩
(2019-05-26 09:16:22)
标签:
工作生活记录 |
一马平川的田家滩
在中国浩如星海、数以万计的自然村庄里,田家滩只是其中的一个,但它又是其它村庄不可替代的。
我虽然没有出生在田家滩这个村庄里,但因为它距离我的第二故乡——北圈口子很近,原来那里有个不大不小的商店,经常去买作业本、买做衣服的布料等,再加之我曾在下流水乡政府工作过几年,经常去田家滩下乡,就对那里的地理位置、农牧业生产和乡土人情熟悉了。
坐车沿着国道109线,到了北圈口子,再向南走4公里的乡村道路,就到田家滩。
如果对田家滩不了解的人,想着这个村庄肯定姓田的人不少,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个村庄的现居住的农户中,没有一户姓田的,主要是马姓、杨姓、吴姓的。
为什么称其为田家滩?历史上这里曾经居住过田姓的汉族同胞。据老年人讲,大约在嘉庆年间,田姓的汉族同胞,移居到了兴仁堡一带。究竟是因为看上了兴仁堡一带的耕地和草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没有历史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居住的杨姓,基本都是早年从上流水移民过去的;马姓一部分是从喊叫水马家塘移民过去的,一部分是从上流水移民过去的,也有一部分是从甘肃河州、陕西渭南逃荒来的;吴姓则是从吴家河湾移民过去的。
这里虽然地势平坦,连一个小小的山包都没有,但由于连年持续干旱,地下水资源奇缺,加之土壤含碱量高,有机质低,导致植被稀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瘠之滩。
在“大集体”的时候,这里以农主,种植业则以秋粮糜谷为主,养殖业以养羊为主,乡亲们的日子的确过得艰难。
1978年底我入伍之前,曾去过和我一同批准入伍的马自孝家,他家只有两孔土坯箍的窑洞。自孝的老父亲叫马汉耀,原是老城关小山村的人,被招女婿到了田家滩。儿子当兵,老汉特别高兴,他对我再三说:你是有文化的人,比我们的娃娃强,到了部队上,你要好好关心马自孝。
马汉耀老汉的“山花”唱的特别好,在全乡都是数得上的,记得老汉曾作为下流水乡的“花儿”选手,参加过同心县、吴忠市的“花儿”比赛。
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人,可以说月月盼雨,年年抗旱,他们与大自然抗争,像草木一样见证四季,又似旱塬的红柳,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老支书马尚明,一生勤劳务实,虽然话不是很多,但说出的话,都给话做主,人们都说他汉大心实,心里装的最多的,就是老百姓的疾苦,他在四邻八乡的口碑非常好。
田家滩人历来重视娃娃读书,过去很重视,现在更是越来越重视,适龄儿童全部上学读书,几乎没有辍学的。
在我的印象中,杨彦祥是最早的老教师,因他的儿子杨献艺和我是高中同学,杨献英后来和我在一起工作,对杨彦祥老师了解的就多一些,每次见到他时,老汉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好好抓教育,他说:不管当农民,还是当干部,都要有知识,没有知识就不被别人看起。他还说:一定要好好培养娃娃上学读书,不让娃娃上学读书,就是错到底了。记得他病重的时候,我去看他,他还问我:你的娃娃都大学毕业了没有?现在都工作了吧!当我把几个孩子的情况告诉他后,老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杨彦祥老师不仅对本庄子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原下流水乡的尊师重教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教师杨文忠,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家教家风很严格,在同心县都很有名的。他的孩子们都很厉害,个个都是大学毕业的,现在有医学专家,有金融专家,也有中高级干部,令人羡慕。杨少青曾任同心县副县长,现任吴忠市政协副主席;杨少华任自治区供销社主任,杨少俊现任国家银保监局组织部部长、人事司司长;杨少奇是医学博士,现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杨少平任同心县卫生局局长。
老教师吴国林、吴国龙,也是下流水比较早的教师,他们把教书育人当做最光荣的职业,现在桃李满园。
马英智、杨清武、吴国江、马宗清、马东清等都是老教师,默默无闻的干了一辈子。
杨登礼老汉是一名公路养护部门的老行家,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得上德高望重。
吴国善老汉,长期在喊叫水粮库工作。过去吃回销粮的那个艰难岁月里,凡是到粮库打粮的人,他见到后,都非常热情。
吴国才,在下流水和同心县工作时间很短,曾任自治区纪检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等职务。他老伴金晓昀是黑龙江人,曾任过银川市市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他们虽然都当大官,但非常平易近人。
吴玉才,是吴家的小字辈了,也是家乡人的骄傲,曾任吴忠市市长,现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清成老汉,在庄子里的威望是很高的,他心底善良,待人热情,做事很靠谱。在我小的时候,就见过这位朴实的老汉,与我家父的来往很密切。
马英礼阿訇,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阿訇,不论在哪里去开学,都能够以身作则,讲团结,讲稳定。
杨清海老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对子女的培养教育非常严格,其子杨彦舫曾任同心县回民中学副校长,杨彦华曾任同心县司法局局长。
杨万仁,也是在这块黄土地上走出去的厅级干部;杨万海曾任同心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长;杨虎曾任同心县公安局监管大队教导员。
我在下流水乡政府工作时,时任村支书杨汉权,那时候他估计四十岁左右,对乡政府安排的工作,总是不打折扣的完成,工作成绩是全乡8个村最突出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田家滩村还有好多人曾到窑山公社的农村任教,如杨清武老师等,是窑山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做出了特殊贡献。
我还要说说杨克明阿訇老两口。实事求是的说,杨克明阿訇的“二领”不是太高的,算不上是一个大阿訇,但他的为人,是让人非常尊重的。他曾在北圈口子开过学,不爱多说话,就是有人说他的闲话,他左耳进,右耳出,从来都不计较。他的老伴是张套子的,我认识她,最初还是在我叔叔马英美的家里,她是我老喜妈(婶婶)的侄女,我们管她叫“玉麦姐”,“玉麦”是她的名字。玉麦姐是一个裁缝,既会裁,又会在缝纫机上缝,是远近都有名的。那时候,商店里买成品衣服很少,农村人大部分都是买上布,请裁缝去做。玉麦姐心灵手巧,一截花线哔叽布,或者是一截条绒,在她的手中,都会成为一件漂亮的衣服。她经常到我老喜妈家里来,给我们庄子里的人做衣服。田家滩的人就不用说了,附近庄头现在50岁以上的人,可以说大部分人都穿过玉麦姐做的衣服。玉麦姐的儿子杨双,与我二哥是“挑担”,是非常老实的一个小伙子,我二哥家有个大凡小事,他都来帮忙,干活特别实在,见人有说有笑,只可惜因病过早的去世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还留在我的脑子里。
今日的田家滩,是名副其实的硒砂瓜产地,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是靠硒砂瓜发财。每年到这个时候,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都是白茫茫的,田间里男男女女,围绕着瓜苗忙碌着。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四处飘逸着瓜香,南来北往的商客云聚在这里。
记载和叙述故乡的人和事,不需要有什么雄心壮志,但最需要的是细心的调查和对故乡的那种深深的、融入血液中的感情。按照最初的想法,就是把故乡的每一个村庄史,粗略的勾画了出来,奉献给故乡的亲人们。这就是我对故乡精神上的还愿。
但是,越来越多的故乡亲人们都开始关注,每篇发出去,不到一个小时,点击量就达几百人次。为此,我有了不小的压力,就怕写不好、写不全。
我知道要了解一个村庄的情况,唯有到那个村庄里住上一段时间,最好是能与那个村庄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了解的更全面、更透彻。我是下流水本乡本土的人,知道田家滩是一个大村庄,我去过的次数,确实也很多,大部分人都非常熟悉,但对这个村庄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田家滩的一部分人,早已移民搬迁到同心河西扬黄罐区了,他们已经过上了殷实的小康日子。至今仍然居住在田家滩的父老乡亲们,日子过得也比过去要好得多啊!
过去,我每次到田家滩,没有混泥土路,没有砖瓦房,没有公共路灯,看到孩子们光着屁股蛋儿,那种深彻骨髓的痛感,现在已经荡然无存,贫穷落后的那种苦楚,如烟消云散。
祝福田家滩,也祝福田家滩的父老乡亲们,好日子还在后面里!一定要多种树,让未来的田家滩真正成为绿色之滩,幸福之滩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