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云里梦里走天路 梦醒恍惚在天堂


标签:
西藏拉萨旅游摄影杂谈 |
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典型的代表,这座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宫堡建筑,在3700多米的海拔上,一直傲然挺立着,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藏王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的千年爱恋。
想要前往西藏的人,大多都有其自身对旅行的期愿,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到这里,或者修行朝圣,或者挑战极限,或者忘却自己。
广场前的树荫下,游客聚集在一起休息,无论男女、老少、民族、信仰,甚至是小婴儿,都显得十分恬淡坦诚。
西藏的神圣庄严,不仅是藏民会不远千里五体投地一路跪拜至布达拉宫,即使是凡人行者在这里也会心无旁骛一住不再离去。
大昭寺前磕头的藏民和游客,每一个礼拜者的身体里,都是满满的虔诚。
从另一个角度看布达拉宫,哪怕不是全景,依山而建的威严感也丝毫不减。
对于我们这些每天置身于城市钢筋水泥车水马龙之间的城市人,西藏,就是那个可以让人五体投地的欢畅,尽情于诗情画意山水中的天堂。白云飘到这里,都能感受到那无拘无束的自由,像大雁一般,展翅翱翔。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不值一提,仿佛世界只剩下了风中飘动的经幡、气势磅礴的雪山、草原上悠闲自在的牛羊,还有那匍匐前行的磕头人。
西藏的美在传说里叫故事,在镜头前是风景,在千万旅行者的心里,是不能形容的奇迹。
青藏高原的伟大,不只是有众多仰望的高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们依偎着青藏高原伟大的情怀,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人类生息繁衍。
在这里,有对天的敬仰、对地的信赖、对神的遵崇,对生灵的祈盼,西藏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朴实与归真。
藏民的佛教活动很多,包括到寺庙进行朝拜、转经、转山、转水、转佛塔、去拉萨朝拜等等。在任何一项活动中,你都可以从藏民的表情和姿势中看出她们的虔诚,这不是礼节,这是她们的信仰。
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转经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无论是马路边、家门口、还是通向神山圣水的路上,都可以经常看到她们,手持经筒或佛珠,嘴里念念有词。
西藏地区的孩童,纯真、可爱,还带有一点点羞涩,长期的紫外线照射,她们的皮肤也早早的有了高原红。
布达拉宫里面的喇嘛在就餐,多年以前进入布达拉宫,还是可以四处参观的尽情拍照的,现在这些照片尤为珍贵了。
小喇嘛做饭的场景,有说有笑,简单快乐。
小喇嘛在小门口跪着。布达拉宫有意思的一点是,外墙的涂料中,通常要添加一些牛奶、白糖、蜂蜜、红花等食材。添加藏红花,是为了祛除涂料的异味,添加糖料,是为了更好的增加涂料的粘稠性,这样涂料更容易附着在墙体表面,待来年雨季到来时,不容易被冲掉,既保护了墙体,又显得美观。
西藏有很多神山圣水,当地人会在闲暇时间绕着这座山念佛经祈祷,这也就是转山。这是一项庄严又神圣的宗教活动。
这里的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无时无刻都能让你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
到了西藏,才会真正明白那句“山高人为峰”的含义,无论你在哪里,看天地见云卷云舒,都会感受到天地的伟大,自叹人的渺小。

佛经上说的转山,指的是居于世界上最高的山,及须弥山。须弥山在佛教中被称为世界的中心,据说是佛祖的道场,在印度教中它是湿婆大神的殿堂,人们多以为它是一个虚幻的场所,一座概念山。其实,它是一座现实的山。

《大藏经俱舍论》记载:从印度往北走过九座山,有座大雪山,便是须弥山,这就是绵延千里的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藏语意为“雪山之宝”。

相传佛主尚在人间是,守护十方之神,诸菩萨、天神、人(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和天界乐师等都云集在周围,时值马年,因此,马年,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

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年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诞生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所以马年去转山的人,会比平常多很多。

在西藏的宗教文化中,冈仁波齐的神圣、神奇,早已变成了人们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她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