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伍剑小说《知音新琴缘》的音乐叙事赏析

(2021-11-26 18:20:33)
标签:

文化

武汉

杂谈

体育

情感

伍剑小说《知音新琴缘》的音乐叙事赏析

 

李磊(吉林)

 

伍剑小说《知音新琴缘》是他又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长篇力作,故事讲述了清朝酷爱古琴的官宦子弟崔应阶与琴师王受白从相识、相知,到心心相印、共同打谱的故事。他们出身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是一张古琴将两人牢牢吸引,在古老的荆楚大地演绎了新的知音传奇,作品蕴含了友爱、诚信、和谐的知音精神。该书在故事主题、情节布局和细节描写、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本文仅就《知音新琴缘》的音乐叙事做一些片段的赏析。

一、琴声悠扬阅读中有期待

文章开篇写了崔相国和崔英阶父子一老一少两个人物,背景是白墙黑瓦的大房子,一身华服的崔应阶抱着古琴来到樟树下。他在弹琴之前焚起一炷香,弹琴焚香是雅趣,是对古琴的珍重,也是对古琴音乐的敬意,那冉冉上升的香烟会随琴声或急或缓地飘舞,据说香养脾,琴养心。我们看伍剑是怎么写琴声的,“悠扬的琴声在院子里回荡,又飞过墙头,在旷野上回响……”这声音像是长了翅膀,先是在院子里回荡,然后飞过墙头,飞向旷野。“温暖的阳光穿梭于琴声中”,仿佛受到琴音的熏陶变得“舒畅”盈满虚空。父亲崔英阶身体和精神状态不佳,在室内一声接一声地干咳。老仆崔喜宽慰他“老爷放心,公子说了,明天一定启程……”引起悬疑,公子出发去哪里?带来阅读期待。

崔应阶调任河南陈州知府,在茶馆品茶时竟然听到熟悉而美妙的琴声,然而茶房却听不见,是幻听吗?琴声也可以引起悬疑。“琴声再起,时而如飘飞的雪花,轻轻柔柔;时而若清溪潺潺,绵延千里;时而像疾风骤雨,骤然而至;时而犹如一条鱼,在水底游弋……”崔应阶用了四个“时而”写琴声的美妙和变幻莫测,这是用视觉写听觉,用雪花表现琴声的轻柔,用清溪表现琴声的绵长,用疾风骤雨表现琴声的节奏,用游鱼表现琴声的舒缓……正是这时断时续的美妙琴声牵引着崔应阶寻声而去。

这人的弹奏风格为什么与王受白先生如此相似?这是新的悬疑,那日在街上聆听到的琴声已经令崔应阶魂牵梦萦,茶饭不思,他不会善罢甘休的,读者也充满了阅读期待。这里就引出了新的故事,王公子诬陷衣衫褴褛的男子偷了他家的古琴,崔应阶让二人各弹一曲,以此断案。衣衫褴褛的男子弹奏的琴音“婉转又哀愁的旋律缓缓地流进了人的心田”,让崔应阶想起在醉香楼遇见的潇洒公子王受白,但又不相信是他,“一个人怎么短短数载就变了模样?”再次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二、音乐叙事景物描写细致

崔应阶少年得志,到顺天府任通判,每至傍晚都要练琴,这里写了琴房里灯的光亮、烟气,檀香和琴音,“灯光微弱,只能照亮四五平方米的黑暗”,崔应阶“点”灯,“焚”香,“抚”琴,“手指在琴上拨动”,读者可以想象得到主人公微光下的身影,而升腾的烟气、檀香的香气和婉转的琴音得到突出。烟气是可以看得见的,而气味和声音是不好写的,作者写檀香的“香气透过窗棂,融进茫茫的夜色中”,用茫茫夜色来写香气不同凡响。琴声写得更妙“缓缓流出,淌过人生的皱褶,淌过华美的时光。”用人生皱褶和华美时光来写琴声,这声音就淌过时间的河流,历尽沧桑了。段尾句“天地间,唯有月亮、琴声、晚风和檀香的幽香”,进一步突出了景物。

写声音不容易,写琴音更难,而伍剑可以把琴音写的那么美,道理何在呢?比如“房间里传出来的琴声,时而如舒缓的流泉,时而如急越的飞瀑,时而如清脆的珠儿落在玉盘中,时而又如低回呢喃的细语。”在这里他是用了四个“时而……”的排比句,制造了音声和节奏的效果。还不止如此,琴音是可以带给人视觉想象的画面的,伍剑擅长写景,用舒缓的流泉、急越的飞瀑、清脆的珠儿等有声有色的画面来表现琴音,这些画面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清脆,恰似琴音的抑扬顿挫,这样就把琴音用文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结果怎么样呢?“优美的琴声,渐渐把京城里的雅士和官员聚集到这间小屋里。”

我们看伍剑写中秋夜王受白所弹奏的凝绝的琴声,也是带来视觉化的畅想,“一轮明月升空,江面如铺上了银纱,静谧的江水轻轻流淌,水面微光迷离,江上好像腾起了烟雾……”崔应阶实际上看到“王受白先生的手指还在琴弦上挑、勾、剔、捻”,脑子里呈现的画面则是“江面上的烟雾慢慢散去,变得明亮起来。江水是那么清亮,又是那么纯净,天空中七彩的光芒照射在水面上,闪烁着无数斑斓的光点……”接下来随琴声曲调的变换又写醇厚深沉的琴声,节奏“由慢而快,由弱而强”,视觉画面是“似一盏渔火,悬挂着灰蒙的思念,一圈圈落进水底。双桨上,灯影中,轻风吹动水滴,撕碎了流淌的江水……”崔应阶听懂了王受白琴声里的思乡之情,并说出“我知兄之心也。”听琴听音也听心,崔应阶和王受白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看崔应阶弹奏入门老师程湘皋所教琴曲《欸乃》,作者依然从声音节奏写起,“悠长婉转,不急不躁,不纳不滞,如缓风习习”,然后是视觉想象“似展开一幅山水长卷:青山两岸,重峦叠嶂,水波不兴,水流骀荡。”,接着写听者感受“如在平湖行舟,心境开阔,山水秀景,尽收眼底,时而云水相融,剔透清凉;时而雀跃欢快,余韵袅绕。”声音虽不好写,但作者擅长写景,也就景随音至,信手拈来,读者透过文字亦如音韵在耳,饶有兴味。

三、透过细节凸显人物性格

崔应阶初到京城,和几位朋友到东直门外一家小酒馆听曲,初次见到唱曲的翠姑娘有三个细节值得留意,一个就是崔应阶“见到翠姑娘,便脸颊一红。翠姑娘莞尔一笑”,文中说是崔英阶初入官场,少些见识,其实更可能是崔应阶平时就远离娱乐场,见到才艺俱佳的女子才有所矜持,而翠姑娘对生意场上迎来送往则应酬自如。第二个细节是崔应阶仔细打量翠姑娘后差点笑出声来,就是他感到很意外,翠姑娘竟然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第三个细节是“翠姑娘见崔应阶有点拘束,便用葱指端着茶杯,上前敬茶”,笑道:“没想到大人还是一个‘小白’。”可见翠姑娘善于察言观色和调侃,聪明伶俐。

雍正十一年,崔应阶擢升山西汾州知府。临行前,有钟音、觉罗石麟等好友相送,崔应阶却感到极大的悲伤。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崔应阶调任汾州知府,离开京城那天就像大病初愈,“强烈的阳光照在他苍白的脸上,在他眼中,街道好像在摇晃,晃得人头昏眼花。”他的脸色是苍白的,他眼中的街道在摇晃,感觉头昏眼花。可见崔应阶是重感情的,离开京城感到极大的悲伤,仿佛病了一样。

王受白随崔应阶到梨园听曲有一个细节,“当紫薇姑娘从小轿上下来的瞬间,王受白似乎明白了崔应阶去梨园的原因——不是为了古琴,而是迷上了美貌的梆子剧名伶紫薇姑娘。”这里有王受白的直觉,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紫薇姑娘貌美如花似玉。王受白进了梨园,“只见院中树下摆着一张紫檀木琴桌,一张断了一根弦的古琴静卧在上面,断弦蜷曲着。”他情不自禁地走过去,拨起琴弦,发出如雨滴,似流泉的声音,作者也用通感手法把声音意象化,“如一只蝴蝶,扑闪着灵动的翅膀”。这里同样有琴声带给人的感受,“仿佛淌过人生的皱褶,淌过岁月的颠沛……”

老者听王受白弹琴,揣摩着琴声和琴技,认准“此人是琴师中的高手。”进而猜测此人就是王受白。当王受白承认了自己的身份,紫薇姑娘便嗔怪崔应阶“哎哟哟!我说崔大人啊!您和王受白先生相识,怎么不把他介绍给我们?难道是怕我们偷学了先生的琴技?”这里值得留意的是紫薇姑娘的动作、表情和神态的细节,她是“微蹙的双眉”“含着脉脉深情”“带着幽幽怨气”“更有些娇嗔”,其实只是开句玩笑话,却有这么多的内涵,表情很丰富,这正是紫薇姑娘的魅力所在,难怪王受白一眼就认定崔应阶看上了紫薇姑娘。崔应阶为自己辩解“姑娘可错怪我了,我这不是把受白先生请来了吗?”紫薇姑娘的回应依然是娇嗔,所以“用纤指轻点了一下崔应阶的脑门”,依然是玩笑话,“大人今天是在磨盘上睡醒了,知道本姑娘就是喜欢琴。”崔应阶跟紫薇姑娘心有灵犀,所以打趣道“我晓得紫薇姑娘就是喜欢情。”

四、诗性语言生动再现琴音

崔应阶到汾州后,刘通判等地方士绅在醉香楼为新知府接风,商人中的雅士吴均为崔应阶献上一曲,崔应阶兴之所至也弹奏一曲助兴,引得一片喝彩声。这里写崔应阶受到夸奖,一时兴起再拨琴弦。“琴音再起,如百鸟和鸣,手指起落之间,清浅骀荡,皎洁如月。”琴音如鸟鸣,手指似皎月,可见崔应阶琴艺高超。

接下来是类似长联的句子,“抚一袭红袖添香,叹一声高山流水,清澈得像一幅水墨画,宁静不失典雅”,用水墨画的宁静典雅表现琴声的清澈;“拨一曲知音难觅,落下一抹惆怅。”强调琴音带出的情绪,“或聚或散,余音不绝于耳,更陶醉,柔中带刚……”这部分句式整齐,以文字创造出音声效果,仿佛琴音聚散离合,刚柔相济,不绝于耳,读来令人陶醉。也难怪“在座诸人均凝神静气,未敢慌张,直到崔应阶缓缓起身,大家才如梦初醒。”商人雅士吴均的话“能有幸听得如此天上之曲,此生足矣。我们再敬大人一杯!”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崔应阶带来世所罕见的唐琴,王受白为表谢意抚琴一曲,“七根琴弦在抖动,在歌唱,串串音符如小溪,潺潺流出。”用拟人的手法写琴弦抖动歌唱,音符如小溪潺潺流出,既有听觉效果,又有视觉效果。琴声在崔应阶脑子里幻化为视觉画面,月亮升起,月光如烟,“茶炉上,茶壶壶嘴里升起袅袅轻烟,熏得一亭沉醉。啊!远处出现一座巍峨的山峰,云中瀑布飞流直下,瀑下有一洼清泉,泉边飞舞着缤纷的彩蝶,一对鸟儿站在树梢上唱歌,歌声婉转……”

写完视觉和听觉再写感觉和感受,“他感到如此恬静,身体如此酥软,真像静静地躺在母亲怀里。”琴声渐消,王受白依然沉浸在音乐的妙境,“双目微闭,坐在琴前,一动不动,仿佛是一尊塑像。”崔应阶能听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相比往日,更有沸腾澎湃之观、蛟龙怒吼之象,意蕴无穷。”这让王受白很开心并予以肯定,“能听出此曲较往日不同,已属难得。现在贤弟的琴技也是一日千里了。”

五、音乐全方位激活内感官

我们看写民间艺人王受白弹琴,“轻捻紧绷的琴弦”用得很妙,琴弦是紧绷的,手指是轻捻的,只有技艺娴熟的人才做得到。而弹出的乐曲“浑重的低音,醇厚的中音,空灵的高音,在琴弦之间转换自如”,各种音调和音域之间的转换出神入化,“每一个音符都是那样饱满圆润,每一段音节的长短都是那样恰到好处。”读者是透过文字借助想象间接听琴,作者是通过生动的描述来帮助读者想象,“琴声初时蜿蜒顿涩,律动生疏,后渐渐流畅平顺,恰如长河飞瀑,水花四溢。世人胸闷之气皆可引流而出,不知所踪,唯有悠扬的乐声入耳,竟有说不出的熨帖舒坦。流淌的琴声骤然一转,如见金戈铁马,秋风落叶,连接自然,天衣无缝……”

初时的琴音,渐进的与后续的琴音都描述到了,读者会感受到琴音的抑扬顿挫,脑中会浮现“长河飞瀑,水花四溢”情景,最神奇的是这乐音能使“世人胸闷之气皆可引流而出”,“熨帖舒坦”,不啻一次药到病除的心灵疗愈。琴声帮你拓展了心灵的空间,当你有了足够的心灵承载力,“琴声骤然一转,如见金戈铁马,秋风落叶”,这一切“连接自然,天衣无缝”。

作者擅长写环境中的景物,“朦胧的月亮”从“蝉翼般的云”里钻出来,给人灵动的感觉,“蝉翼般的云”是怎样的?读者的心也跟着灵动起来。“王受白在月光下抚琴,四周是静寂的”,就更凸显了琴声的铿锵,作者用了三个“时而”写王受白的琴声,如“踏破长空朝天阙”,似“大风骤起”,亦如“壮士出征的马蹄声”,给人的感觉则是“热血沸腾”。

“琴音激越起来,划破苍穹”用了夸张手法,带给崔应阶的感受则是“气氛降至冰点,冰河倒挂,寒气逼人”,三个近义词连用,令读者不寒而栗。崔应阶暗自赞叹时,“琴音又由高亢转至平和”,崔应阶的听觉中幻化出视觉想象“眼前出现一片春日融融、百鸟齐鸣的图景”,带来的感受则是“一股暖意从心中升起。”有没有发现伍剑写琴声的秘密?听觉+视觉+感觉,全方位激活内感官,带来感同身受、赏心悦目的阅读效果。

六、人物对话彰显心腹之事

初次聆听王受白弹奏的《卧龙吟》令崔应阶感到震惊,就是因为“立誓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擅琴者无不弹奏过这曲《卧龙吟》。但此曲失传已久,无谱可循,弹奏者常常不得要领”,即便如崔应阶这般技艺高超的抚琴者也难能畅快地弹奏此曲,而王受白“已得精髓,收放自如,张弛有致”。崔应阶真正感受到强中更有强中手,“自己一直孤芳自赏的琴技犹如井底之蛙,高下立判。”

崔应阶听琴听得入了神,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没想到此地还有如此懂琴之人,真是难得。”吴均则不以为然说“此人不过是街头卖艺的琴师,大人为何如此夸赞?”有点鄙视味道。刘通判人际练达会说话,“你们商人言利,哪晓得琴韵的妙处。”顿时调节了尴尬的气氛。

王受白身怀古琴绝技,原本也是要结交崔应阶这古琴知音的,汾州醉香楼就是为了结识崔应阶,崔应阶调任陈州,他又追随而来。然而王受白也有他的心理障碍,“因自己是流浪艺人,怕被人轻视,才不轻易和崔应阶接触。”当崔应阶出动提出拜师,机会来了,他依然矜持“我二人地位如此悬殊,小人岂敢高攀?”崔应阶便以昔日伯牙子期虽身份迥异却成为千古知音来说服王受白,并扬言“崔某也可脱去此身官皮,与先生云游四海……”让我们看到现时的伯牙子期。

中秋夜王受白月下弹琴有个小插曲,就是紫薇姑娘也随兴弹奏一曲,并附带介绍紫薇姑娘很有心机,嫁入崔家后时常生事,“有时崔应阶刚到琴房,她就肚子痛、头痛,让崔应阶很难与王受白一起弹琴。”她大声嚷嚷“这琴的声音可真好听啊!看看我房间里的琴……我说应阶,你是不是有点偏心?我记得这琴是鄂宝大人送的吧!”这话说得实在难听,王受白也就顺水推舟“若是紫薇姑娘喜欢,那就拿去用吧!”可崔应阶不答应,这里又附带介绍这张古琴的乌沉木材质、紫红的色泽、弯月的造型以及难以言说的气质,当然是好琴。王受白很尴尬,“既然紫薇姑娘想要,王受白不能不给,毕竟他住在崔应阶的府邸,而紫薇姑娘又是崔应阶的小妾。”而崔应阶和紫薇姑娘一个要,一个不让给,互不相让,花好月圆的中秋晚宴也就不欢而散。

七、无限真情包蕴在琴声里

崔应阶在自己房里听到王受白先生房间传出的琴声,“伤感如涕,凄凉悲切,使人泪光闪烁”,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曲子,心有疑惑时却听到琴弦断了的声音。待他赶到王受白房间,“只见王受白抱着一张断弦的古琴,悲痛至极,两行清泪挂在脸颊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崔亮说“古人曰:弹琴时,弦断不会无故,必是知音听懂琴意,古琴断弦示意……”崔应阶沉思良久同意崔亮的说法,王受白也认可,“自古琴为知己者鸣。刚才我弹奏的曲子,是为昨日之祸谱写的新曲,曲子尚未成熟……”原来是被王公子诬陷感时伤事而谱琴曲,难怪王受白会泪流满面。崔应阶视王受白弹奏的琴声为天籁之音,也就萌生拜师的念头。

再如王受白中秋夜抚琴,“左手按弦,右手轻抚,只听见铮的一声——那古朴清脆的声音便撞到房间的墙壁上,回音断断续续,嗡嗡作响,过了很久,余音还在房里回荡。”这撞到墙壁上的“铮”的一声不同凡响,特别是嗡嗡作响的回音断断续续,余音在房间里回荡很久,令人回味。果然,从表情看,“王受白的眼神变得迷离,像是沉浸在琴声引起的回忆中。”我们留意一下王受白准备抚琴的细节,“轻抚着古琴坐下,沉心静气,端正身子,眼睛缓缓闭上。”这个仪式化的过程是弹奏前的身心准备,心怀敬畏,庄严肃穆,思忖主题,让自己进入弹奏状态。待到琴声流溢而出,“如小溪泉水般叮咚,好似带着忧伤”反映出王受白此时此刻的心情。接下来曲调变了,感觉抚琴者心境在变,琴声也跌宕起伏,时而高昂,时而恬静,高昂时如江水奔流,恬静时似空谷幽兰。

还有写王受白和王瑞父子相认,这里是令人泪奔的地方,王受白小心翼翼地试探小和尚,何方人士?姓氏如何?甚至连小和尚小时的听琴故事,“一个月夜,你父亲在树下弹琴,一只小鸟飞来,落到你的头上,又蹦到你手臂上歌唱……”这样的私密小事都能说出来,可见彼此关系非同小可。王受白情不自禁地流泪呼唤“瑞儿啊……”这就勾起了小和尚对印象中的父亲的回忆,但也不敢确定对方是否真的就是自己的父亲,于是王受白就想到了用弹奏古琴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于是,王受白坐到琴边,拨动琴弦,琴声便如涓涓的小溪在山涧流淌,不时溅出美丽的水花。忽然,琴声紧张起来,如急雨敲阶,朔风吹雪。渐渐地,琴声舒展,又如微风拂柳,听者仿佛见到仙子在花丛中翩然起舞……‘阿弥陀佛!您真是我的父亲?’小和尚惊讶地瞪大了双眼。”父子相人倒也不难,一旦王受白抚琴,那熟悉的琴声饱含深情厚谊把小和尚带回到童年的美好时光,他确信眼前之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巧的是儿子王瑞也喜爱古琴而且技艺高超。王受白把这一喜讯告知崔应阶,崔应阶也很高兴并寄上银两支持王受白与儿子在一起住上一段时间。

八、幽雅之处表现古琴文化

写崔应阶弹奏完《流水》,继而欣赏王受白所弹奏的《高山》。这里有一个细节,崔应阶焚香静坐于旁,王受白也起身净手,可见操琴者对古琴的敬畏已融入仪式里。王受白的琴声“犹如一股潺潺流动的清泉,铮铮作响,敲击着门窗,也敲击着崔应阶的灵魂。”这里用敲击着门窗凸显琴声的响亮,用敲击着崔应阶的灵魂体现琴声给予人心灵的穿透力。崔应阶听琴听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也是进入化境了。下一句是进一步诠释感受“这曲子生于黑暗,却并不属于黑暗,它似乎在黑暗中寻找到了自己,然后迸发出生命的激情。”这是音乐带给人的情感陪伴和激发力量。

“一曲毕,王受白坐在琴前,一动不动,皎洁的月光照在他身上,他如同一尊洁白的塑像。”可见弹奏者也是投入了全部身心,身体和心灵都融入音乐里,所以王受白可以端坐琴前如月光下的雕像,这是氤氲古琴文化的圣者之姿。聆听者获益匪浅,所以崔应阶起身鞠躬盛赞“兄长之《高山》,一改其典雅曲风,但听来依然韵味隽永,源远流长,清风送爽,如入云端。”,并发自肺腑地说“兄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自成一派,是愚弟的榜样。”

崔应阶在与王受白吃酒聊琴的过程,了解到王受白在民间寻访好曲的意图,很赞同“好的音乐在民间,好的音乐也在庙堂,雅俗融合才是最好的音乐”的见地,认为“不管是庙堂之声,还是民间之声,似乎都是师徒口口相传,若能用文字记录、传播,岂不更好?”崔应阶的想法正合王受白的心思,所以王受白趁机提出,“你我二人携手,在有生之年完成古琴曲的打谱一事,如何?”王受白的提议点醒了崔应阶,知音难遇已相遇,二人一拍即合。夜已深,厨房师傅已睡下,崔应阶难抑欣喜之情,仍吩咐叫醒师傅,“今晚必须喝酒!”

崔应阶还为王受白准备了琴室号“闲斋”,庭院里有假山有流水,白墙似画纸,“藤草在墙上作画,花坛中植有竹子,配湖石数峰,还有玉兰、桂花,香气宜人。”还有苍劲的青松和明暗相宜的红褐色木质家具,更有四扇屏风上的书法“一室琴棋画,四时风月花。晚来满山菊,消得澹生涯”,果然是适合施展琴艺、修身养性的所在。闲斋内的景致又与室外迥异,“左右对称摆放着两个一模一样的琴台,各有一张古琴横置其上”,“其余三面墙上挂着书法字画,……在琳琅满目的画作间,还悬挂着几张形态各异的古琴,张张价值不菲。”

九、承上启下议论恰到好处

“时间总是从指间划过,在杯影中流淌,转眼已是两年后。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只要扯上一个“情”字,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了。有学识的人不一定有强大的内心,即使你博览群书,技艺超群,也不能说明你强大。有些学识渊博的人的内心比普通人的内心更脆弱。一个很坚强的人,在经受了痛苦之后,也有打退堂鼓的时候。”

这一段议论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一个恰到好处的过渡,不然情节的转折会显得突兀。这里的议论分三个层次,其一就是“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其二是说明原因“只要扯上一个‘情’字,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了。”其三“有学识的人不一定有强大的内心”,其四“一个很坚强的人,在经受了痛苦之后,也有打退堂鼓的时候。”这些都暗示了有事情要发生。

写王受白打谱受挫,身心状态一直不好,到开封府就病了。这里也有一句议论“每个人都有埋在心中的想法,像一股暗流,悄悄流淌,一旦受到一些事的影响,暗流便会喷涌而出。”在这句议论的引领下,王受白不良情绪的心结也就要被披露出来了,让心里暗流悄悄流淌,慢慢呈现出来,这是写作中类似悬疑的技巧,或者说是草蛇灰线吧。这里透露了王受白是因为汉阳之行“触动了他的幸福与欢乐、痛苦与忧伤,往日的情景在他的脑中重现,纷纷扰扰,使他不能自已,忧思成疾。”王受白病了,崔应阶遍请名医,救治无效。究竟是怎么回事?

后面果然有照应,崔应阶赴安徽任职,临行前王受白向他透露了自己心中的情结,那就是他年轻时在山清水秀的杭州府定居并娶妻生子,儿子幼儿时体弱多病,6岁时被一和尚度化出家,夫人思念儿子心切,半年后撒手人寰,自此他带着古琴四处流浪。是汉阳的美景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伤心了往事,其实是心病一直在困扰着他。

 

《知音新琴缘》的音乐叙事如一股清流弥散在读者的心间,有苦涩,有甘甜,更多的是润泽,给人精神的滋养。正如评论家李伟所说“单从声音描写的表现力上看,伍剑的诗意书写,和刘鹗的《老残游记》、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无尽的艺术享受。”

 

【作者简介】

李磊,原名李永强,笔名白轮船,第六届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嘉宾,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611月在内蒙古举办首届“心灵秘密花园”隐喻治疗工作坊,20082月加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20157月在第六届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展示“曼荼罗作文艺术治疗工作坊”,20166月被吉林省科技厅认定为心理援助科技特派员,202010月被浙江师范大学蒋风教授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班录取,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已出版著作有《故事咨询师:心理辅导的隐喻操作》、《故事咨询师:儿童青少年情绪辅导》、《故事思维:做你心灵剧场的导演》《故事思维:做你内心世界的国王》等8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