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的未来让人担忧
(2012-08-09 10:04:23)
标签:
奥运会郎平女排惠若琪王一梅魏秋月俞觉敏曾春蕾体育 |
分类: 中国女排 |
中国女排无缘四强,日韩联手进入角色,这多少让国人接受不了。
但是事实已然发生,重要的不在于叹息,而在于展望。
未来的中国女排,你们还能再创辉煌吗?
且看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的技战术打法落后
日韩女排之所以有了长足进步,最关键的就是她们的打法跟得上整个排坛的发展趋势,技战术先进:不仅坚持自己擅长的快速多变打法,也主动的融入运用后排进攻,前后梯次进攻等技战术。放眼排坛,巴西、美国,包括一些欧洲强队俄罗斯、土耳其、塞尔维亚,他们之所以强大,就是拥有像谢拉、格拉斯、加莫娃、内斯里汉、布拉克赛维奇这样后排神兵,她们的后排进攻往往占到进攻的一半以上,甚至决定一场比赛的成败;而亚洲球队,在经历了多年低迷之后,终于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于是也纷纷效仿欧美,日本的木村纱织,韩国的金延璟,泰国的?,她们的后排进攻打的都特别主动,运用自如,速度、质量、效果都不逊色于欧美强队。
反观中国队,在对于后排进攻的运用上始终处于犹犹豫豫、半推半就的状况。而且每到比赛成绩下滑之时,从高层到媒体,都把快速多变与后排立体进攻对立起来,好像要快速就不能打后排,打后排就不能多变一样。其实,看看现在的世界强队,甚至就以日韩为例,人家快速多变也有,后排攻打的也有声有色,这两者根本不矛盾啊。中国女排现在这支队伍中,大梅、小惠虽然也有后排进攻,但主动运用的不多,且打起来总感觉速度不够、位置不对,效果不甚理想。第一次入选奥运阵容的曾春蕾,虽然后排进攻有点欧美强力接应的意思。但是由于一传的问题,她的上场机会受到限制,王一梅在,她上来就存在危险。对阵日本的生死大战就反映了这一问题,最后输的2个球中,有一个就是她直接垫过网被对方打了探头。
所以接下来,中国女排的技战术该如何改进是个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是死守着跑动型接应、仅仅拥有快速多变?或是一味的仿效欧美,全力打造强力接应?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笔者认为,要想打造一支真正的世界强队,就要在坚持自身传统的快变战术的前提下,从头到尾彻底的改变技战术打法,而我们的教练组也必须要坚定,不能为了一时的成绩而动摇,一会跑动型接应,一会强力接应。这样变来变去,不利于球队的成长。具体来讲,现在最适合中国队的还是在保持两套阵容的前提下,着力打造强力接应这套阵容:用惠若琪、范琳琳(楚金玲可能更合适,但年龄是个问题)双主攻以及自由人接一传,曾春蕾为强力接应(当然她也必须能够流畅的打出跑动战术)。然后在快速多变的基础上,主动的、高频率的、快速的、与多变战术相融合的使用后排进攻。
其次,我们的基本功较差
这次奥运会,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一传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虽然放眼世界排坛,大家的一传都不好。但是相比起来,日韩的一传基本功是最扎实的。这保证了她们在技战术组织方面的稳定发挥。不仅如此,下三路技术的纯熟,小球处理的经验也是日韩女排的优势所在。再凶狠的扣球,人家能防起来,然后组织有效的进攻;再难处理的球,人家能巧妙的处理,让对手感到不舒服甚至直接得分。这也是本事啊!就像郎平所说,管它什么球,只要能得分就是好球。在和日韩的对抗中,我们总是感觉特别费劲,打不死她,而且还总别别扭扭的。顶着顶着就顶不住了,被她抓住机会得分甚至获胜。这就说明人家的技术比我们过硬,攻防更加全面。
所以在今后的训练、选材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下三路的训练,选择技术全面的队员,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大化。其实这也是整个世界女排的发展趋势,即攻守平衡,回想这几年三大赛的前三名就知道,获得好名次的都是这些全面的队伍,如04年奥运会冠军巴西,11年世界杯冠军意大利,还有本届奥运会发挥特别稳定的美国女排等等。
但是基本功的训练是有需要累积的,非一日之功,环顾中国女排现有的各省队运动员,有几个是基本功特别扎实,攻守特别全面的?别说那些高大队员,就是有些矮个选手也是重进攻轻一传防守。所以从少年队、青年队到省队,中国排坛整体的选材、执教思路都要改变。这是个关乎存亡的生命线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并在现实中彻底改观。
再次,主教练的能力有限
俞觉敏的执教能力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这次奥运会中,他指挥不力、临场应变不足、头脑不清醒、换人不果断、过于保守等问题也得到了放大。奥运会后,俞觉敏的命运很可能是下课。但其实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谁来接任?放眼中国女排,还真没有一个综合素质过得硬的教练能堪当重任。蔡斌已经被排管中心否了,王宝泉也已经废了,胡进根本就是个丧门星,只要他带队就没进过前四,陈忠和已经贵为领导,郎平逍遥自在不问世事……那么还有谁呢?一个高水平的教练能成就一个球队,所以主教练的缺失也是横在我们女排面前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球迷们心中,最期待郎平,但是到底什么才能让郎平回归呢?金钱?她肯定不在乎。荣誉,她拥有了太多。爱国?她已经足够热爱。那么还有什么能让她回来?!
最后,‘青铜一代’集体谢幕
赵蕊蕊、杨昊、周苏红、冯坤、刘亚男、张娜、张萍那一拨队员被称为‘黄金一代’,那是因为她们拥有世界杯、奥运会两块沉甸甸的金牌。而魏秋月、张娴、马蕴文、徐云丽、王一梅,她们作为北京奥运会铜牌的新人、2011年世界杯第三名的得主,也理所当然的可被成为‘青铜一代’。
黄金一代身体条件出众,基本功扎实,技术全面,不仅拥有傲人的网上实力,一传防守等下三路技术也十分了得,正是凭借均衡的攻防体系,中国女排才两次登顶。相比起来,‘青铜一代’,身体条件更为优秀,但是相比前辈却技术粗糙,尤其是一传防守的水平下滑明显,所以铜牌也属实力的真实体现。伦敦奥运会后,魏秋月、马蕴文、张娴等人已经明确表示退役。徐云丽、王一梅、楚金玲、张磊就算再坚持几年,也很难再打到2016巴西奥运会了。在失去‘青铜一代’的支持之后,中国女排现在的队员能否再创辉煌,真的是个未知数。
主攻方面,惠若琪虽然攻守平衡,但是缺乏王一梅那样的网上绝对实力;副攻方面,杨珺菁虽然表现不俗,但是比起徐云丽,在拦网、扣球等方面还尚存差距;曾春蕾在伦敦奥运会小组赛中虽然是个惊喜,但在对阵日本的生死战中却出现了致命失误,今后如果不在一传防守上有长足进步也难当大任;二传和自由人方面,虽然也已经找到了接班人,但还是尚显稚嫩,且发挥起伏较大。
这一拨新队员,最大的问题是:比起‘青铜一代’,身体条件没啥优势,反倒是技术更加粗糙,下三路水平更加不足。但这还不是最糟心的,更可怕的是上述这些队员还算是新一代球员中的佼佼者呢,后备力量,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综合技术,只会更差……
综述以上四方面,我们怎么能不担忧中国女排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