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韩相比,中国女排到底差在哪里
(2012-08-08 21:23:27)
标签:
奥运会郎平女排惠若琪王一梅魏秋月俞觉敏曾春蕾体育 |
分类: 中国女排 |
女排无缘四强,但是据最新消息称,韩国爆冷逆转意大利,携手与日本闯进四强。
曾经的手下败将,曾经被我们中国女排打得找不着北的亚洲姐妹,曾经一直压抑的活在中国女排绝对优势的阴影中的日韩,在伦敦奥运会却创造了奇迹,将中国女排挤下亚洲霸主的地位。这不得不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汗颜。
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日韩超越了我们?!
与日韩相比,我们到底差在哪里?!
笔者认为,日韩这些年的突飞猛进,至少带给我们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第一,必须要重视一传、防守、小球串联等综合技能
这次奥运会,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一传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虽然放眼世界排坛,大家的一传都不好。但是相比起来,日韩的一传基本功是最扎实的。这保证了她们在技战术组织方面的稳定发挥。不仅如此,下三路技术的纯熟,小球处理的经验也是日韩女排的优势所在。再凶狠的扣球,人家能防起来,然后组织有效的进攻;再难处理的球,人家能巧妙的处理,让对手感到不舒服甚至直接得分。这也是本事啊!就像郎平所说,管它什么球,只要能得分就是好球。在和日韩的对抗中,我们总是感觉特别费劲,打不死她,而且还总别别扭扭的。顶着顶着就顶不住了,被她抓住机会得分甚至获胜。这就说明人家的技术比我们过硬,攻防更加全面。
所以在今后的训练、选材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下三路的训练,选择技术全面的队员,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大化。其实这也是整个世界女排的发展趋势,即攻守平衡,回想这几年三大赛的前三名就知道,获得好名次的都是这些全面的队伍,如04年奥运会冠军巴西,11年世界杯冠军意大利,还有本届奥运会发挥特别稳定的美国女排。
日韩的成功再次提醒我们,是该踏实下来好好打磨基本功、重视下三路的时候了!
第二,必须要有全面且特长突出的明星式核心球员
就像谢拉之于巴西队,克尔格兰德之于意大利,汤姆之于美国队,这些世界强队都有自己全面且特长突出的核心球员。日韩也经过多年的寻觅、锤炼打造出木村纱织、金延璟,正是有了这样的明星球员,关键时刻,二传才知道要把球传给谁?比如在中国队与韩国队、日本队比赛过程中,正是木村纱织、金延璟在不断地给中国队制造麻烦,抢救赛点。以前的中国队之所以五连冠,之所以被称作黄金一代,也是因为拥有郎平、赵蕊蕊、周苏红这样的明星球员。而现在的中国女排就缺这么一个核心,一个可以在困难时候站出来,带领大家夺取关键分、豪取胜利的明星球员。郎平在解说过程中就多次叹息“现在需要有人找出来!”但可惜的是没有。球队经常处于杂乱无章,给谁谁都不下球的境况。王一梅有霸气,有实力,但是不够全面还经常失误,属于优点与缺点都特别明显的球员,这样的球员打好了她就是领袖,但是打不好就成了大家的累赘,所以一直以来,大梅都貌似核心但却难当大任。惠若琪比赛气质好,也有实力,难得的是还非常全面,但在场上所有主力中,她的资历最浅,年龄最小,想要成为核心球员还需磨练。在未来的发展中,敢打敢拼、特点突出的曾春蕾也是核心球员的候选者,但问题与大梅相似,首要的是应把一传、防守等下三路技术练好,否则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第三,必须要顺应世界女排的技战术发展趋势
日韩的成功除了全面,一传防守好,有明星球员,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她们的打法跟得上整个排坛的发展趋势,技战术先进:不仅坚持自己擅长的快速多变打法,也主动的融入运用后排进攻,前后梯次进攻等技战术。巴西、美国,包括一些欧洲强队俄罗斯、土耳其、塞尔维亚,他们之所以强大,就是拥有像谢拉、格拉斯、加莫娃、内斯里汉、布拉克赛维奇这样后排神兵,她们的后排进攻往往占到进攻的一半以上,甚至决定一场比赛的成败;而亚洲球队,在经历了多年低迷之后,终于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于是也纷纷效仿欧美,日本的木村纱织,韩国的金延璟,泰国的?,她们的后排进攻打的都特别主动,运用自如,速度、质量、效果都不逊色于欧美强队。反观中国队,在对于后排进攻的运用上始终处于犹犹豫豫、半推半就的状况。而且每到比赛成绩下滑之时,从高层到媒体,都把快速多变与后排立体进攻对立起来,好像要快速就不能打后排,打后排就不能多变一样。其实,看看现在的世界强队,甚至就以日韩为例,人家快速多变也有,后排攻打的也有声有色,这两者根本不矛盾啊。中国女排现在这支队伍中,大梅、小惠虽然也有后排进攻,但主动运用的不多,且打起来总感觉速度不够、位置不对,效果不甚理想。倒是第一次入选奥运阵容的曾春蕾,后排进攻有点欧美强力接应的意思。但是由于一传的问题,她的上场机会受到限制,王一梅在,她上来就存在危险。对阵日本的生死大战就反映了这一问题,最后输的2个球中,有一个就是她直接垫过网被对方打了探头。
所以要想打造一支真正的世界强队,就要从头到尾彻底的改变,当然自身传统的快变战术也不能丢。说到这,其实当初蔡斌的‘梅楚革新’出发点是好的,但确实是人员选择出了问题,大梅移动速度慢,并不适合强力接应,如果当时就着力打造曾春蕾,并一直坚持这一打法,也许到现在又是另一番光景。
同时我们的教练组一定要坚定,不能为了一时的成绩而动摇,一会跑动型接应,一会强力接应。这样变来变去,不利于球队的成长。其实现在最适合中国队的还是在保持两套阵容的前提下,着力打造强力接应这套阵容:用惠若琪、范琳琳(楚金玲可能更合适,但年龄是个问题)双主攻以及自由人接一传,曾春蕾为强力接应(当然她也必须能够流畅的打出跑动战术)。然后在快速多变的基础上,主动的、高频率的、快速的、与多变战术相融合的使用后排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