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象主义音乐鼻祖--德彪西

(2022-12-29 10:48:03)
标签:

印象主义音乐鼻祖

德彪西

文化

娱乐

分类: 作曲家
印象主义音乐鼻祖--德彪西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他家祖上皆为农民,他的父母则希望他将来可以成为一名海员,但德彪西在音乐上的天分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显露出来,7岁时即开始学习钢琴,并在作曲上将他的音乐天份全部兑现。德彪西在音乐曲目创作上的大胆革新,吸纳外来文化并融入自己的音乐,让他创作的曲目呈现的艺术效果和传统音乐有着很大的差别,成了独具一格的新流派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因此人们也称他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印象主义音乐”是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个音乐流派,其主要特征是:

       在艺术效果上,“印象主义音乐”呈现的是特定画面给人带来的感受和印象,以神秘感和朦胧感给听众带来静谧却不失磅礴的听觉、意识和心灵上的体验,画面主要来自于自然或户外,以及特定的文学艺术作品上。

       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印象主义音乐”则以多段短小的曲调为主,呈不规则、松散反复的状态,通过在一个曲目中将多种音阶和曲调的运用,以及多种乐器音色和力度的融合、编排形成丰富多彩的和声,呈现出神秘和朦胧的氛围,将音乐产生的感官效果提升到了额心灵体验上。

       在音乐风格上,“印象主义音乐”摆脱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些传统音乐对个人情感的突出和情绪的渲染,大量的吸收外国和东方音乐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融入到传统音乐中,更注重的是营造个人听觉上的主观意识感知,让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感受。

   “印象主义”一词最先来源于对美术作品批判上。1874年莫奈的《日出.印象》在巴黎一个画展上展出,由于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与当时主流的审美去之甚远,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嘲讽,于是社会将《日出.印象》中的“印象”一词扩展成了“印象派”这一绘画流派。

       到了1887年,正在意大利罗马进修音乐的德彪西完成了他的第2部交响组曲----《春天》,当这个作品遭到了法兰西美术研究院评委的质疑,评委指出德彪西的作品主题不明确、结构不规整,并提醒德彪西“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对音乐的入侵,这是“印象主义”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上。

       面对外界将他作为把“印象主义”带入音乐的开创者的评价,德彪西一开始是拒绝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所尝试的, 是一件不同于寻常的事,是一种事实的效果, 不过却为某些愚昧的人称为印象主义, 此一名词经常为人误用”,但是他在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上,恰恰体现了外界对“印象主义”概念的界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象自然那样无边无际,象风,象天空,象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

       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因癌症在巴黎的家中去世, 和他的妻子和女儿一同葬于Passy公墓,也算是完成了让他“在树木和鸟儿中”长眠的遗愿。

       德彪西和他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的关键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至今仍在影响着一大批音乐家,英籍华裔钢琴家傅聪曾说过“德彪西简直就是中国作曲家”。

       2018年5月11日,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高平携手中国青年歌唱家李颖在中山音乐堂举行了一场“夜之和弦—德彪西与萨蒂·钢琴与艺术歌曲音乐会”,以此纪念德彪西去世100周年,这场音乐会也被誉为是“音乐家高平与两位作曲家超越时空的对话”。

       最后,提一个关于德彪西的题外话,除了音乐家的身份广为人知外,据传德彪西在1885年至1918年间曾担任过“锡安隐修会”总大师一职。“锡安隐修会”据传是圣殿骑士团的幕后的组织者,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1099年,以法国的墨洛温王朝的传承人为依托,其领导者一开始是某个家族的血脉,后来引入了众多的科学、文化名人,包括达芬奇、牛顿、雨果、德彪西等等,他们因为信仰秘密地保护着一些神秘的人物和文件及相关物品,并隐秘地推动了近现代一些列重大事件的进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去了解下。


视频网址: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06870782219003323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