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no 1 in D minor, Op.
15)完成于1858年,起初是一首双钢琴变奏曲,之后有意改写成交响曲,最后却成为一首钢琴协奏曲。
乐章赏析
由于勃拉姆斯本人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同时又和天才女钢琴家克拉拉相互商讨才写出这首协奏曲,所以此曲要求有相当高深的钢琴弹奏技巧。它以宏伟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概括性,反映着波涛澎湃的、憧憬式的遐想。
第一乐章
庄严倔强,情怀激荡。乐曲开头霹雳般奏出了沉重的主题,随之爆发到高潮后逐渐停息下来。独奏钢琴奏出一条形成奇妙对比的非常安详的旋律
,它为第一乐章内出现极端相反的情感而做准备。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采用他未完成的弥撒曲中《因神之名而来的有福了》的主题,由小提琴和中提琴虔诚的奏出,随后钢琴抚慰般的和它交谈着。中段音乐变得粗野
、热情,钢琴以切分音表达出悲怆的意境,结尾处音乐平静下来,以弱音终止。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使人想起贝多芬式的雄浑力量和轩昂勇进的气势,作者运用了复杂的技巧、庞大的形式,为协奏曲中之巨著。
歌曲演出
60年代初,正值演奏生涯巅峰的古尔德却生出了“演出的恐惧”,日复一日的音乐会重复曲目令他心生厌倦,他下决心准备退出舞台。
恰在这时,发生了1962年4月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演出事件”,这场在公众和音乐界引起一场山崩海啸般轩然大波的“速度之争”,几乎成了更直接导致古尔德远离舞台的诱因。
1962年,古尔德还不满30岁,这位年轻的加拿大钢琴家内心深处充满着非常浪漫的冲动,他不止一次的说过“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浪漫派”、“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浪漫派”之类的话,但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看法却与同时代人截然不同,他对萧邦、李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都有些不屑一顾,而对勃拉姆斯是情有独钟的。他对勃拉姆斯音乐中很少有人能够体会的那种即兴随意的流动十分入迷。他对勃拉姆斯的诠释也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严谨、克制的古典态度,而更强调一种充满了热烈冲动的浪漫气息。
这一年,古尔德计划与伯恩斯坦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他认为,这首乐曲绝不应当演奏成一般浪漫主义作品那样的竞争气势和夸张风格,它是一部为乐队与钢琴而作的交响乐,最重要的应当是结构上的有机统一,而非通常人们理解上的戏剧性的冲突。他说:“我所要做的一切都是刻意减少主题之间英雄性与抒情性的对比,更加着力于表现主题群中结构材料的对应关系”。
这决定了古尔德对这首乐曲的演绎一定是非正统的,是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他坚持用一种极慢的速度来演奏。他对勃拉姆斯在乐谱上的标记“庄严的”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那应该意味着沉着和缓慢,只有这样音乐才会有更为宽广的呼吸,内在的律动才会一致。他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兴冲冲的告知伯恩斯坦。对此,伯恩斯坦既感震惊,又不无欣赏,应当开诚布公的说,伯恩斯坦对于年轻的古尔德的这一大胆尝试是全力给予了支持的。他决定和古尔德一起冒一回险。
这一年的4月6日,古尔德与伯恩斯坦指挥下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伯恩斯坦一定觉得他应该对观众有个交代,让大家对接下来的演出有个心理准备,因此他决定在开演几分钟前对观众谈谈“这个非同寻常的演出”。正当观众席上安静下来,大家等待演出开始时,伯恩斯坦突然在指挥台上转过身来,面向观众发表了一个演说,事后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免责声明。
在这段唱片上纪录下来的声明中,他称赞古尔德是一个“有头脑、有想法的演奏家”,认为古尔德对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诠释在某些时候具有“令人惊异的新鲜感和说服力”。但他也说明,这将是一次“非常反常规的演奏,与我以前听过的或梦想过的诠释都完全不同。虽然我不完全同意古尔德的做法,但他是一个严肃的、聪慧的艺术家,我们还是进行了合作”。他称自己努力尽到一个协奏者的责任。
这场音乐会的录音当然被保留了下来,1998年Sony公司发行了CD。由于它清晰地纪录下来整场音乐会的实况,所以使我们得以重温那一时刻。伯恩斯坦在音乐会开始前的声明也被完整的纪录下来,人们在这场音乐会上的反应我们也甚至可以想象和感受。现场录音,讨厌的永远都是那些观众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作为古尔德一个特立独行或者说空前绝后的演出,它值得我们聆听和收藏。如果不是学究的音乐文献考据者,我们就没理由拒绝一次不一样的欣赏音乐的机会。
前面既说了那么多,你可以想象这张唱片上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会是怎样“面目全非”的一个。它的速度很慢,透着更多的随意和亲切感而不是勃拉姆斯音乐中的凝重和庄严感,缓慢的速度有时令人感觉荒谬。但正是在这样的慢速度里,古尔德的演奏无比清晰,不动声色,达到一种少有的高洁和纯净,音色极富魅力。当然,你必须要放弃传统的对这部乐曲的认知,把它当作一部新的作品来欣赏,你会听到许多此前没有听到过的东西。从现场来看,观众对此的反应仍非常热烈,对于古尔德和伯恩斯坦近乎颠覆性的一次演出报以掌声。
但是评论界却不这样看,那些自以为是的专业人士们不可能容忍古尔德的恣意妄为,而无知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外行的记者们更是捕风捉影信口雌黄,整个评论界都充斥着恶毒的攻击,不仅说古尔德的演奏“慢得使人昏昏欲睡”,说“听上去令人极不耐烦,好像长时间在车站等车的感觉”,顺带着他们也攻击伯恩斯坦“违反了指挥的职业道德”和“不负责任”。比这还要尖刻的挖苦更有甚者。
这场演出的录音从此便“臭名昭著”,古尔德的自尊心受此打击之后,对音乐界的评论以及音乐会的体制充满更深的厌恶,此后他出现在舞台上的次数日渐稀少且越发不加修饰直至两年后彻底告别了音乐会现场。
古尔德的协奏曲录音本就十分稀少,除巴赫的贝多芬的,勃拉姆斯的仅录制了第一,而且仅此一版。它是否珍贵也是见仁见智。但我认为,但凡对这首曲目充满热爱的乐迷,是不应当错过听到它的机会的。它不仅只具有文献的价值,更是一场极具欣赏性的精彩演出。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
1848年,第一次举办个人音乐会。1853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撰写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该文预见了勃拉姆斯所取得的音乐成就;同年,舒曼将刚出道的勃拉姆斯介绍给他的乐谱出版商,其首批作品刊印出版。1860年,发表了反对以弗朗茨·李斯特为首的“新德意志学派”宣言。1862年起,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维也纳,该地也成为了勃拉姆斯的第二故乡;同年,当选为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1868年,《德意志安魂曲》在不来梅首演。1871年,接受了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艺术指导的邀请,在职期间为宣传推动德国古典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1876年,完成并首演了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77年,《D大调第二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1879年,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荣誉博士称号。1883年,《F大调第三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1885年,《e小调第四交响曲》在迈宁根首演。1896年,创作《四首严肃歌曲》。1897年3月13日,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
在德国音乐史中,常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相提并论,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而将三人总称为“3B”。此外,勃拉姆斯也是继贝多芬之后,创作面广、继承古典传统较深的德国作曲家。
阿图尔·鲁宾斯坦(波兰语:Artur Rubinstein;英语:Arthur
Rubinstein,1887年1月28日—1982年12月20日),出生于波兰罗兹波兰,犹太裔美国钢琴演奏家。
5岁登台演奏。后到柏林,经J·约阿希姆推荐,从K·H·巴尔特学钢琴,从R·卡恩和M·布鲁赫学理论。11岁在柏林由约阿奇姆指挥演奏W·A·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到俄国、波兰等地旅行演奏。
视频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8580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