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亨德尔《皇家焰火》

(2022-04-15 06:27:08)
标签:

亨德尔

皇家焰火

文化

娱乐

分类: 音乐欣赏
亨德尔《皇家焰火》


    《皇家焰火》是亨德尔晚期最伟大的乐队作品之一,1749年4月份《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在伦敦签署,标志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束。英国皇室准备用一场焰火晚会来庆祝和平,而亨德尔则受命为焰火表演创作背景音乐。

    《皇家焰火》首演于伦敦渥哈尔花园,亨德尔亲自担任指挥,而后曲目引起极大轰动,一举获得成功。虽然那场焰火晚会搞得很糟糕——燃放烟火时居然发生了火星飞溅而引发火灾,烧掉帐篷的意外事件,但《皇家焰火》却永久地流传下来。

       由于在创作前英王要求在这部作品中不要出现提琴,所以可以在作品总谱上看到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数量极其惊人!为了体现出音乐的非凡气势,亨德尔为这部作品编配了24个双簧管、9个圆号、9个小号、三个定音鼓以及12个大管。后来修订时,亨德尔则执意进入了弦乐器。这种大编制乐队的配器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据说首演当天动用了一个百人乐团进行演出,可谓史无前例,由此也可见亨德尔颇具水准的配器功夫。

结构

    《皇家焰火》由六个乐章组成,整体风格辉煌、壮丽。

       第一乐章《序曲》篇幅较长,大约有8分钟左右,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慢板和快板。开门见山就给听众一种华美富丽的感觉,气势十分恢宏,然后以传统的赋格开始快板主体,利用乐器之间的对比重叠,表达有活力、复杂的织体,然后又回到慢板。

       第二乐章是布列舞曲,带有明显德国风格的一首短小精悍、轻松愉快的舞曲,二部曲式,和第一曲有着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品。

       第三乐章副题为“西西里风格的广板”,又被后人称为《和平》,原因自然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安详、和谐的气氛,给人以宁静舒缓的感觉。

       第四乐章又回到了快板和激情,命名为《欢欣》,仍旧是二部曲式,和标题一样的充满着活力。

       第五乐章是法国式的小步舞曲,第六乐章是小步舞曲,曲式是高潮、缓冲、高潮,颇有首尾呼应的创意。如今通常习惯将这两个乐章连续演奏,甚至合并为一个乐章。最后部分是大管与双簧管合奏,终曲在高潮中结束。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1759年),出生于德国哈雷,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

       1702年,进入哈雷大学法学院学习。1703年,加入汉堡剧院;在此期间,陆续创作了《阿尔米拉》《尼禄》等在内的首批歌剧。1706年,赴意大利,在此期间结识了科雷利、A·斯卡拉蒂等音乐家,熟悉了意大利歌剧和器乐音乐风格及写作技巧。1710年,返回德国,任汉诺威宫廷宫廷乐长;任职期间,曾于1710年与1712年两度赴英国,其歌剧受到英国王室和贵族的欢迎,遂留居不归。1726年,加入英国籍;并在18世纪20年代,进入歌剧创作的成熟时期,创作并上演了《罗德琳达》《亚历山德罗》等歌剧。1733年,转战清唱剧创作;同年,其清唱剧《底波拉》《德波拉》首演。1741年,最后一部歌剧《戴米达亚》上演。1742年,清唱剧《弥赛亚》首演。1749年,管弦乐作品《焰火音乐》首演。1759年,在伦敦逝世,享年74岁。

       亨德尔的音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巴洛克时期的先进思想,并以其宏伟的音乐风格,预示了主调音乐风格的到来。


视频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5062537?p=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