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粹京剧的发展历程

(2021-07-28 07:15:06)
标签:

国粹京剧的发展历程

文化

娱乐

分类: 音乐知识
国粹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是徽班兼收、融合了徽戏、汉剧、昆曲、梆子等许多剧种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早期京剧的流派呈现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声腔剧种艺术家的地方文化特征。京剧"老三鼎甲"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在美学风格上的差异,已经初露端倪,程长庚是"于气势中见韵味",而余三胜是"于韵味中见气势"。随着京剧艺术的日益成熟,艺术共识程度逐步提高,湖广音、中州韵、尖团字的音韵规范等一系列艺术法则逐步确立,京剧流派的发展也就朝着表演技艺的专门化、个性化方面深入发展了。"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这既是京剧表演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形成演员个人表演艺术流派的重要条件。

       国粹京剧的发展历程,四大流派,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的形成个过程。

       京剧流派的发展也推动了京剧艺术整体格局的建设。谭鑫培的时代,京剧是一个以老生为主的剧种。旦角王瑶卿的崛起,则使京剧开始了生旦并重的新格局。王瑶卿集前辈旦行艺术之大成,进行创造,突破了这种严格分工的界限,融汇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开拓扩了旦行演员的新道路,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成为京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京剧发展的早、中期,流派的创立除了个人表演风格特点以外,往往是对于本行当的艺术有宏观的、规范性的建设,除了谭鑫培、王瑶卿以外,武生中杨小楼的"杨派"的形成就为武生的表演确立了"武戏文唱"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准则,衣被不止一代,影响到许多别的行当,而被称为"国剧宗师"。

二、京剧流派

       京剧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而不是简单地继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过评选、大赛和某位专家的批准。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1、四大须生

       20世纪2、30年代,京剧老生演员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20世纪30年代年代末期,高庆奎因嗓疾而渐退舞台,谭富英崛起替换了高庆奎。余叔岩和言菊朋均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声誉日盛,在专业和票友中影响颇大,"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马、谭、杨、奚"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了和余、言、高、马四大须生区别,誉之以"后四大须生"。至此,京剧史上有了"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分。

       余叔岩(1890--1943),又名余第祺,祖籍湖北罗田,生于北京。老生余三胜之孙,青衣余紫云之子。曾从师于吴连奎、薛凤池、李喜瑞、姚增禄。一度"倒仓",嗓音变坏,不能演戏。嗓音恢复后,跟谭鑫培学过一出《战太平》、半出《失印救火》。他继承谭派,又有所创新,形成唱腔刚柔相济的余派。

       高庆奎(1890--1942),名镇山,字子君,清末名丑高四保之子。师从贾洪林、贾丽川等人,后得到刘鸿声、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等人指点。擅唱悲愤激昂、劲拔酣畅的唱腔,形成"高派"。其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主演《辕门斩子》、《斩黄袍》等,还编演过《窃符救赵》、《史可法》、《哭秦庭》、《杨椒山参严嵩》等爱国剧。赢得"南有周信芳,北有高庆奎"的赞誉。

       言菊朋(1890--1942),名锡,蒙族。初为票友。1923年,与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赢得喝彩,正式"下海"。师承谭鑫培,更注意音律和四声调值,形成婉转跌宕的"言派"唱腔。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等剧目。其子言少朋继承了他的艺术风格。

       马连良(1901-1966),唱腔委婉、俏丽新颖,念白清楚爽朗,声调铿锵,做工潇洒飘逸,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马派",代表剧目有:《十老安刘》、《串龙珠》、《春秋笔》、《将相和》、《赤壁之战》、《赵氏孤儿》等。

       谭富英(1906-1977),擅长靠把戏,继承了"谭(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风格,并发挥自己的特长,称为"新谭派"。代表剧目有《定军山》、《空城计》、《战太平》、《击鼓骂曹》、《将相和》等。

       杨宝森(1909-1958),根据自己嗓音宽厚有余而高昂不足这一特点加以变化,唱工清醇雅正,韵味朴实浓厚,做工稳健老练,称为"杨派"。代表剧目有《失空斩》、《伍子胥》、《击鼓骂曹》、《洪羊洞》、《汾河湾》等。

       奚啸伯(1910-1977)曾得到京剧名老生言菊朋的赏识,授以《击鼓骂曹》等戏。代表剧目有《白帝城》、《宝莲灯》、《清官册》、《苏武牧羊》、《法门寺》等,尤以《乌龙院》更负盛名。

2、四大名旦

       在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结果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梅先生的优美大方的唱腔,雍容华贵的表演,对京剧的影响是极大的。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程砚秋(1904-1958),演青衣,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视频网址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88884145781714650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