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乐的历史渊源
标签:
西凉乐的历史渊源简介欣赏 |
分类: 音乐知识 |
凉州自古为音乐之乡
“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这是北魏著名诗人温子升在《凉州乐歌》一诗中对古代凉州繁华鼎盛,歌舞升平,热闹景象的一番生动描绘。从历史上看,西凉地区自古便是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历来被称为“歌舞之乡”,乐舞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劳动、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秦朝灭亡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河西的月氏民族已经是一个十分擅长乐舞艺术的民族了。月氏民族拥有许多古老的乐器,如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子等等。被称为“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比”的羯鼓,就是月氏民族创造的。月氏民族不仅创造了这种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乐器,连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舞蹈“胡旋舞”、“柘枝舞”也是出于这个古老的民族。
秦末汉初之际,月氏民族和同居河西祁连山脉地带的古老民族乌孙、塞种等民族都先后向西域迁徙、拓展、定居,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匈奴民族也占据河西地区的一些地方。《晋书》记载说:“凉州本为匈奴金人祭天之处,匈奴既失泉(周雍州甘泉宫),又失休屠、浑邪王等居凉州之地,二王后以降汉”。
自匈奴休屠、浑邪二王等归顺汉朝后,河西始建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当时汉朝从内地“稍徙民”于此地,这里仍以匈奴民族为多。自河西建立四郡后,汉族开始进入河西地带,使该地区的音乐文化蕴萌了新的发展契机。汉武帝统一北方时,将凉州地区的乐舞艺术带回了长安宫庭,“以李延年典乐府,稍用西凉之声”。凉州乐舞从此作为汉朝宫庭乐舞中的重要保留节目而经常演出。《凉州乐》与西域音乐融合
公元四世纪初,正值西晋“八王之乱”,中原处于战火之中,而张轨所控制的凉州却相对比较安定,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中原大批士族文人纷纷来到凉州居住,这些移民的到来,给凉州带来了中原的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原移民带来的汉、魏旧曲曾长期保存于凉州,前秦苻坚灭前凉政权后才又传到南方。凉州在保存汉族古乐方面有巨大贡献。
公元349年,天竺国(今印度)的使者送来一部有12人的乐队和乐器到凉州,并带来印度歌曲《沙石疆》、舞曲《天曲》。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圆鼓、都昙鼓等九种,其中梨形状的五弦琵琶在敦煌壁画中多有体现。公元381年9月,北方最强盛的统治者苻坚手下大将吕光奉命征西域,降者三十余国。吕光率兵攻占龟兹撤出时,“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技异戏”。这是西域艺术传入凉州的最早记载。隋书·《音乐志》载:“西凉乐声,起蔡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且(西凉)、(龟兹)杂技等,曲数既多,故得隶于众调已,调各别曲,至如雅乐少,须以宫体,历十二均而作,为可分配余调,更成杂乱也。”可见《西凉乐》是融合了凉州当地音乐、汉族古乐、龟兹音乐和印度音乐而形成的一部有自己特色的燕乐。
从史书记载中看,西凉乐属“壹越调”(即正宫调),特点是娴雅、柔婉。《西凉乐》分为歌曲(声乐曲)、解曲(器乐曲)和舞曲(舞蹈曲)三种。著名乐曲有《永世乐》、《神白马》、《万世丰》、《燕支行》、《于阗佛曲》、《慕容可汉》、《吐谷浑》、《部落稽》、《矩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等。从曲名可看出,这些曲子大部分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佛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
《西凉乐》的舞蹈分为白舞和方舞。白舞是单人舞,方舞是4人合舞。这些舞蹈除了在宫庭表演外,群众性的舞蹈主要在盛大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以及佛教活动中举行。著名的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
《西凉乐》的乐队组织和演出规模之大,乐器种类和乐工人数之多,在隋、唐期间也是空前的。在宫庭所有的乐队中是最大的一部。隋书·《音乐志》载:“西凉乐为国乐《十部乐》之一。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捣筝、卧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竖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据有关专家考证,敦煌石窟中第220窟的乐舞壁画表现的就是演奏《西凉乐》的场面。演出人员共28人,乐师们的肤色有所不同,其演出的场面规模甚大,乐队组织,乐器种类,乐工人数及演出形式,都和史书记载中《西凉乐》演出时的“工17人,歌2人”大致吻合。
西凉乐舞传天下
《西凉乐》与《龟兹乐》的融合交流,使《西凉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发展,并迅速流传到京城长安和全国其它一些地方,造成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唐朝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郭知运将《凉州》曲进献到朝庭,受到酷爱音乐的唐玄宗的喜爱,经常演奏于宫庭,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诗人王昌龄在《殿前曲》中曾有过精彩的描写:“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子弟和《凉州》,歌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唐代闻名天下的大曲《霓裳羽衣曲》,属凉州人所创。开元年间,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把它献给玄宗,经常在宫庭中演出。据史载,宫中梨园女伶演出《霓裳羽衣曲》时,唐玄宗和杨贵妃亲自指导修改音乐和参加排练。
《魏书·音乐志》载: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从之。魏太武帝从凉州东还时,迁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万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凉乐》遂流播到山西,后西魏立都长安,又流播到长安,魏、周之际作为国乐而存在。
《新唐书·音乐志》称:“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百首,多用西凉乐曲”。大量资料说明,《西凉乐》在隋七部乐,隋、唐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地位仅次于清商乐,影响是很大的。《隋书·音乐志》载:南朝陈后主因喜好西凉诸乐而导致亡国之祸,说明十六国时期《西凉乐》已流传到了江南一带。史载,唐朝使者到吐蕃就盟时,席上奏《凉州》曲精华之遍,说明唐代《凉州》曲已流传到吐蕃。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为了躲避战乱而四处逃亡的宫中梨园子弟,又把宫中演唱过的《西凉乐》带到了全国各地。
《西凉乐》,是西凉州艺术园林里灿烂开放的一支奇葩,它闪烁千古的艺术光彩,是中国民族音乐弥足珍贵的瑰宝。

加载中…